close

 「減負」問題隨想錄
關於「減負」問題,零零星星一些想法。因為沒有系統地歸納起來,只好以隨想錄給出。     

一、「負負得正」與「正負得負」

數學中有兩條有理數運算法則。意思是:兩個負數相乘,結果是一個正數,一個正數與一個負數相乘是一個負數。這是數學經典法則,在數學範疇內,沒有值得可懷疑的。然而我大膽提出質疑:數學是形而上學的,它跳出數學範疇,卻是違背了社會客觀規律。

這裡要談的是當前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的一個熱點問題——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我省金華市的除力殺母,引起了中央高層的震動,江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擊中了我們當前教育界的弊端。「減負」叫了好幾年了,只有今天才得到了社會的熱切的關注。教育界紛紛作出反映,採取措施進行「減負」。那麼處於最基層的中小學又如何呢?當前有些學校很會領會,設計對策。表現出兩類情況:一是表面「減負」。實際上改頭換面,照樣進行加班加點和每週必考。或者學校不佈置作業,家長回家大量佈置。小學生只知道「減負」了,實際作業更多了。中學生呢,他們都說:「負負得正。」意思是減負減負,從符號上不是負負嗎?現在是「負負得正」了!諧詼幽默,恰到好處。第二種情況是,說起減負,學校什麼都不要求學生。不要作業,不要考試(中央電視台2月21日午間新聞),不檢查學生學習情況。以「正」壓「負」,真是「正」的有力度。而這樣的結果必是「正負得負」,必導致教育質量明顯下降。

最近召開的全國第九屆人大第三次會議上,朱鎔基總理在聽取代表們的意見後,把「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改為「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這改得妙極了。學生不能沒有課業負擔,而是不要過重的課業負擔,我們希望做什麼事,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減負」問題上,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下大決心,逐步推行素質教育。不要「負負得正」,也不要「正負得負」!
二、治表與治本

《人民日報》關於「減負」的評論員文章發表了,省教委的「十項規定」下來了,杭州市教委關於「減負」的新措施出台了,富陽市教委的文件也下達了,檢查團也來了,於是乎,好多學校嚴格規定了學生在校時間,規範了資料征訂製度和資料印刷制度,減少了考試……真可謂雷厲風行!「減負」叫了十幾年,中央已下達了「減負」令48次,唯有這一次動作最大。現在學生太辛苦了,確實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然而,人們的腦子裡似乎存在的東西一下子難以根除。因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盼望是進入高等學府。加之區域聯考得「質量抽查」,成績排隊等,使學校無奈,教師無奈。照樣是「大禮拜加小禮拜「,照樣是「每週必考」,照樣是來一個「雙休日的素質提高班」……。問題在哪裡,問題在於,我們的措施僅僅是抓了表面的東西,治表不治本,沒有睹住真正的「負源」。

哪些是真正的「負源」。不健全、不合理考試制度,招生制度,各級各類學校教學的行政職能評價機制。就是負源。還有不合理的課程標準、不科學的學生學習方式等。只有睹住了這些「負源」,我們的減負工作才能治本。從而把真正把學生的過重負擔減下來。我們的老師多麼希望盡快地睹住這些「負源」,既治表又治本。正本清源,由內養外,治了本,表也不治而愈了。
三、要減什麼樣的負

要減什麼樣的負?我們聽了上海市教科院金輝教授的學術報告加以聯想,深有感觸,覺得解決了下列兩個問題,是我們減負的重要方面。

(一)   重視審視我們的課程標準。先從一個調查談起:上海這個文化都市曾對社會群進行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只有13%的人,才用到「一元二次方程」。而我們國家課程標準,卻人人必須學習一元二次方程,這顯然是增了不必要的負擔,浪費了人力、物力。也就是說,現在我們向學生灌輸的知識,有好多孩子一輩子也用不到,而需要的卻沒有給予。我的導師華東師範大學著名教授張奠宙先生曾說:現在學校學生學一些嚴謹的數學知識,只有少數人今後可能還有用,但需要的數學知識一點不提,這是一種悲哀。一個初中生連股票走勢圖也看不懂,拚命研究抽象的、脫離實際的東西,這是極大的浪費,這是地地道道地在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我覺得很有道理。上海一所中學的語言教改步子很大。他們把高中六冊語文課本進行篩選,只有1/3課文在課堂上分析,還有2/3不需精講精練。在一年時間內解決了課本,留下一年時間給學生自由學習,最後一年教師編印切合實際的學校課程,供學生學習,大大減輕了學生浪費的負擔。因此,我們的課程標準要改革,我們的教師要有價值觀。

(二)   要重新審視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負擔過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在於學習方式的問題。現在,我們的教學,造成了學生這樣的一種學習方式:接受型、被動型、服從型,不是「我要學」,而是「要我學」,顯然,學生學習負擔就重了。如果我們的教學,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朝主動性、探究性、創造性方式轉變,成為自主性學習,學生必感到輕鬆活潑,從而產生健康的學習理念。這裡有三個觀點:

⑴一個人自選的負擔是合理的。學生有了主動的學習方式,就能自己獨立地收集資料,閱讀大量課外書籍,就是最苦最累,他也感到輕鬆有意義。

⑵一個有興趣的負擔是合理的。學生有了興趣,學習方式隨之改變,學習就不成為是一種負擔。減輕負擔不僅僅是課業負擔,主要是心理負擔。

⑶一個人找準了自己的坐標的負擔是合理的。

一個學生有了主動的學習方式,增強了自我意識,明白自己學習所追求層面,找準了自己的學習坐標位置,懂得了自己能學多少,能學好多少,從而減輕學生的課業和心理負擔。這和教師強行灌輸「一切」造成學生被動的學習而產生負擔過重是一個鮮明的對照。

 

四、「減負」與理念

「減負」問題,同人們長期形成的教育理念似乎有密切的關係,這裡在自己的腦海裡也想了很多。偶而看到《雜文報》顧旭明同志的一篇短文,這裡不妨借物獻花。全文如下:

徐力殺母,這帶血的悲劇,充分說明減負是多麼的迫切。

 我也是有孩子的父親,孩子們也正受著「負擔」的煎熬,倘若有一天孩子也承受不了過重的壓力,來那麼一鎯頭,腦袋肯定也要像吳鳳仙那樣開花的。天下父母人同此心,人同此頭,為你母腦袋的安全計,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計:減負,快減負吧!!

徐力殺母,壓力是他母親給的。其實徐力夠努力的了,從班裡倒數第二,到前10名,談何容易!後來落到第18名,也不算差,但他母親不滿意,一定要他考前10名。可憐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龍太迫切。其實這也大可不必指責徐母。《現代家庭報》2月1日有篇報導說:2000年南京市對研究生的需求數為5200人。而中專畢業生供過於求,5000人畢業,需求數隻有630人。這裡有和人單位對研究生的需要佔21%,對本科生的需求為75%,對專科生的需求僅為4%!不是為母的心腸狠,實在是因為現在的社會競爭太激烈。假若你進不了前10名,就考不上本科,考不上本科將來你就找不到飯碗。是75%保險係數大,還是4%保險係數大?今天不吃苦中苦,明天怎能人上人?

說到這兒,我也糊塗,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這負減不下來?

有人說教育的失誤關鍵在教育理念的失誤。這話很是點中了要害。過去我們一直把受教育當作求職的手段,把學校當作培養人才的搖籃,所謂「學而優則仕」,自隋唐開科舉仕,就為這種觀念提供了實現途徑。即使是當代,要成為一個人才,或成為人上人,唯有讀書,不然,樂就留在家裡勞動當庸才。反過來那些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就自以為是人才。這實在是對教育的曲解,教育是為了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使一個娘胎出來的自然人,成為一個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社會人。宋代大哲學家張載說得好「學所以為人」,盧梭「人是靠教育而成」的名言,則更點明了教育的目的。教育不是為了培養人才,而是為了使人成為一個「完全的人」(馬克思語),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深入的社會實踐。

教育理念的失誤,直接導致教育內容的偏頗和教育方式的走火入魔。我們的教科書上,字字句句教育孩子要成為國家棟樑,我們的老師更是辛苦,從幼兒班就開始把孩子當人才培養。真是難為了孩子們,他們哪有花朵的鮮活和自由,分明應當作棵棵健壯的紅木樹苗國緊「培養」,長大以膈不做科學家就是文學家。寫教科書的先生們,辛勤耕耘的老師們,在21世紀裡,我們不要再欺騙孩子了,什麼長大要當科學家,我們13億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家只有1300多人(以兩院院士為準),10萬人中才有一個科學家,有什麼必要要天真爛漫的孩子去為這個10萬分之一,從小拚搏呢?

http://www.zjsxzx.com/tresearch/blog/showArticle.jsp?ArticleCode=17396452&CID=000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pix 的頭像
    ppix

    XXX

    pp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