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祝福化為行動--談親子間的溝通
    剛過完母親節,或許你早已忘記在母親節前夕內心許下對母親的承諾,又已經與母親發生過多次的爭執。親子間溝通之所以產生問題,除了因年齡差距而有思想上的不同,另一個原因可能會令你感到意外,那就是你和你的父母在許多方面有著程度不等的相同之處。

    在和父母溝通中,因思想落差而造成的溝通阻礙,父母和子女都比較容易理解和能夠設法去避免,唯有因為和父母在許多地方相同而造成溝通上的阻礙,則很難理性的去避免。例如:抽煙的父親為禁止兒子抽煙而弄得不歡,父母常對子女教訓說:我就是沒有多讀書才叫你多讀書,醫學早已證實,基因的遺傳使兩代之間存著許多相同之處。

    我的女兒去年母親節寄了張卡片給我,寫著:「親愛的媽媽:就在考完Final defense 的隔天,馬上買了張母親節卡片,祝您母親節快樂。在賣卡片店裡並沒耽擱太久時間,因為看到這張卡片的主題,就恰恰是我想對您說的:我覺得越來越像您了。」這張卡片上畫著一個像我女兒般二十六、七歲的小姐,旁邊印著一行似乎由她嘴裡說出來的話語:「Mom, I’ve come to realize I’m slowly turning into you, and just when I was thinking there was no room for improvement!」女兒出國五年,我們當然很少爭吵,但是當我們住在一起的時候,卻是口角不斷。不同於其他母女的是,我們雖然常常吵架,卻不曾影響親子間的親密。我們是怎麼辦到的呢?那就是每一次吵完架,我,或是女兒,都會用寫便條的方式留言給對方,或向對方道歉。

    事實上,在我兩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寫條子」一直是我和孩子之間最常用的一種溝通方式。許多面對面說不出口的言語,例如「親愛的媽媽」、「媽媽!我愛您」,在中國人的口中是很難說出來的,孩子可以在條子上像寫作文般寫出;又如在我忙著外面的事不能趕回家的時候,我用許多的條子貼在孩子的書桌、飯桌、冰箱、浴室等地方,就像我在家陪伴他們。孩子們們自小也習慣了用寫條子來與父母溝通,例如「媽!請明天早一點叫我起床,我想在早上看一小時的書。」「媽!我今天被同學拉去抽了一口煙,因怕你洗制服發現蛛絲馬跡驚慌失措,所以告訴你。不用擔心,抽煙的感覺太遜,我絕不再嘗試。」許多時候,親子間原本會爆發激烈辯論或說不清楚誰是誰非的場面,如果利用寫條子的方法處理,或許在彼此理性的陳述中,問題就不至於複雜化,以致於得到圓滿解決。

    而且,你知道嗎?那些孩子們讀國中、高中或大學時候所留下的條子,當時我都一一收了起來,裝成一本一本的資料夾。現在孩子們各自獨立成家立業了,這些條子成為了我平日最喜歡閱讀的傑作。在那一張張的小條子中,孩子往日承歡膝下的情景彷彿又來到眼前。

    因此,我以為孩子和父母間因為觀點不同而發生溝通上的摩擦,是不可避免且正常的現象,重要的是,發生摩擦後應如何去化解、如何讓父母瞭解你的想法,達成溝通的目的。如果你還想不到其他什麼好方法,請試試「寫條子」,我以幾十年的經驗,「掛保證」好用喔!

學輔中心義輔老師---朱碧君 http://w3.ydu.edu.tw
----------------------------------------
親子溝通秘法
  孩子是什麼?
  是頑皮的、無理的、搗蛋的、愛哭的、胡亂的動物──我在醫院的臨床諮詢中,常常聽見父母們用這樣的口吻解釋他們的孩子。那一刻,孩子彷彿成了只會「作怪」的鬼靈精。

  孩子是什麼?我說是人!
必須你我花時間明白他們的內心悸動與身心發展的作品,沒有任何人可以一眼窺知孩子的人生脈絡。
因為是人,所以必定會有喜、怒、哀、樂;因為是人,所以哭、鬧、病、痛在所難免;因為是人,所以會隨著時間的變動而有所更迭。

  嬰兒期的孩子,以「哭哭叫叫」與父母溝通。
  三歲以後的孩子,開始懂得思想與思考。
  十歲以後的孩子,期望父母能真正明白他的心。

  嬰兒期的小朋友,我將他比方為「神農氏」,那個時候的孩子以摸、觸、咬、扭、打學習人生,以「哭哭叫叫」與父母溝通,這時的哭,意謂著痛、病、尿、餓等等多樣的意義。

  哭,成了這個階段的孩子的溝通秘法。這個時候的親子溝通,適合以「心」服人。

  三歲以後的小朋友才慢慢進入「認知」的時期,孩子開始懂得思想與思考。這個時候應該用以「德」服人的方式溝通。

  七歲以後是個改變的年代,這個年代的小孩逐漸明白,人的世界是個有溝才通
的世界,他會從日常生活中找著了解父母「內心城池」的方法,也期望父母能真正
明明白白他的心。這個階段可以以「理」服人。

  比方說:
财聆聽:我常說,中國的父母是一種非常不懂得「聽」的民族,所以老一輩的父母親經常會說:「囝仔人,有耳無嘴」,意謂著孩子不必多說。孩子不多說,父母自然不必多聽,有趣的是,一個不聽他人說話的人,如何能明白他人心中的所思所想。

聽,其實是人類的第三隻眼睛,像古代的「報馬子」一樣,專司刺探心靈底事。一個不懂得聽的父母,孩子會把他視為不同國度的老傢伙,以後,開心的時候,不會與你分享;悲傷的時候,不會找你分憂;挫折的時候,不會依你停泊;戀愛的時候,不會與你商量。

财設身處地:那是一種站在別人立場思考的技術,西方的心理學家叫它「同理心」。溝通最重要的重點自然是,讓他人知道,你明白他的委屈與難處。

  有時候,一句「你怎麼了?」或者「你好像很生氣?」或者,「一定有人惹了你」,就能讓孩子的心情「雨過天晴」,這個時候的他們,會突然發現你是全宇宙最最貼心的人。

财 鼓勵:如果有一天,你花了一千二百元去做一個自以為滿意的髮型,但在回家的路上碰著的那個朋友,卻稱它為「雞窩頭」,你會做何感想?將心比心,你不難明白其中的訣竅。
鼓勵,有時像極了「荒漠甘泉」,往往可以輕而易舉的開啟溝通的橋樑。別忘了,人都喜歡說好話的人。喝一點「蜜」說話,比口塗「砒霜」說話要好得多了。
财表達關懷與愛:古代那種「你應知道」的想法,早就該拋棄了,沒有人可以「你不說,他就知道」,除非他學得探心術,或著擁有「特異功能」。所有的感覺,都必須經由你的口傳達給對方。
  最後請你「偷取」孩子的流行訊息。
  現代流行什麼?是你必須牢記在心的一句話:以前流行忍者龜的時候,你該多
和他說說「烏龜」的事;流行龍貓的時候,何妨多說幾句「龍貓之語」;現在流行
「恐龍」,你對「恐先生」又了解多少呢?

  孩子喜歡和明白他們偶像是誰的人說話,你是嗎?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別讓童心去流浪》一書 /作者﹕游乾桂 http://www.epochtimes.com/b5/5/11/9/n1113157.htm
----------------------------------------------
親職教育─親子溝通
「媽,你為什麼要偷聽我的電話?」
「爸,你為什麼只看我的成績,我其他方面也表現得很好啊?」
「媽,妳不要再唸了,這些話,妳已經講過好幾遍了。」
「爸,為什麼不能給我一點自己的空間?」

    剛剛步入青春期的你們,像一隻隻急欲展翅的幼鳥,迫不及待地想要飛向多彩的世界。但父母親卻擔憂你們羽翼未豐,禁不起外頭風雨的摧殘,因此仍舊張開厚實的臂膀護衛著你們,卻也阻礙了你們的飛翔,於是,親子間的代溝便日漸形成。
 
 

    我們都渴望被父母了解,只是除了頂嘴、爭吵、冷戰之外,妳還試著用過什麼方法跟父母溝通呢?溝通也是一門藝術,傳授同學八個錦囊妙招,期望你們都能成為溝通高手。
招式一:主動找時間跟父母互動、溝通,溝通的過程有時會遇到阻礙,但要有百折不饒的精神。
招式二: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          良好的態度是溝通的潤滑劑。
招式三:除了讓父母了解妳的心聲,也要學習心平氣和地傾聽父母的想法。
招式四: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不好的時候,有時可能錯不在你,但先不要去爭辯,換個時間和地點,再與父母溝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招式五:學會遇事多與父母討論,並就如何行動達成協定。
招式六:勇於認錯,並對自己負責,父母親會對妳更信賴。

            招式七:有些話,可能不好意思或不方便當面講,沒關係!利用書信或E-mail還是可以達到溝通的效果。
      招式八:早上向父母說聲「早安」;外出時向父母說「再見」及交待預計回家的時間;多利用言語表達你的的關心,就是溝通的最佳橋樑。
      有了以上的錦囊妙招,妳是不是對於和父母溝通不那麼恐懼了呢?事實上,有些同
      
      

學已經做得很好了。現在,我們一起來分享高雄市張藝璉同學寫給父親的一封信,妳會發現,溝通,其實沒有這麼難喔!
 
      爸爸:
      行政院青輔會在網路上開了一個網站,叫做「2004青少年網路論壇」,現在經過甄選,我今天接到主辦單位的電話通知,說我有資格參加名額100人,在桃      園實際舉辦的高峰會議。全國就這麼一百人,都是國家挑出來優秀的青少年,這樣的機會真的很難得。
      * 說明參加活動的原因以及活動的性質。 在台南有一個全國學生聯盟的成員,她是高二學生,也獲得這個資格。她跟我認識蠻久了,打電話來家裡說,如果我去的話,三天之中在車上,可以教我功 課,英、數、理都沒有問題。上次去北投的五個小時車程,我就背了五章歷史,她也重考過,成績可以上臺南女中,有她指導我功課應該也是不錯。
    * 讓父母了解:即使參加課外活動仍不會忘了學生的本分。
          這個機會真的很難得,我思考很久,也許一生之中這樣的盛會很難遭逢。由於是國家辦的,完全免費。至於交通費,來回約1500元(火車自強號),我想如果今年伯伯、姑姑還願意給紅包的話,我只拿走1500元來作交通費,其他費用通通交給您,以補貼家中年關的支出,這樣好嗎?
    * 說明這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並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負擔活動的費用。
          之前明明說北投回來不再參加任何活動了,我承認在這部分我常優柔寡斷,出爾反爾。不過這樣的機會真的很難得。而在來回的車程中,以及活動的空白時間,我也會利用時間充分讀書,不會忘記我的目標。
    * 勇敢承認自己的缺點,但也提出補救之道。       我可以去桃園參加這場高峰會議嗎?
-- -- --
    看完這封信,妳是不是也很欣賞藝璉的溝通能力呢?其實,只要願意搭起溝通的橋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在父母的祝福下,翱翔在寬廣自由的天空。

    加油!同學們。
http://www.csjhs.tn.edu.tw/
-------------------------------------------
從社會學觀點-談父母宗教教育的重要性

社會化(Socialization)是人類成長過程中一項很重要的經驗。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父母常教導孩子們,當別人與你談話時,要禮貌地注視對方,老是低著頭,是很不禮貌的。

無疑的,家庭就是孩子們接受社會化的第一個場所;爾後,孩子們開始進入學校,接觸較大

的環境,較多不同的個體,經歷更廣泛和更複雜的社會化學習;逐漸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

份子,瞭解社會化過程的必要性,為使個體能適應社會,在社會中求生存與發展,進而促進

社會的成長與繁榮。

在孩子們社會化學習過程中,扮演第一位指導者的,並不是學校的老師,也不是教會的神父

或修女,而實在是孩子們的父母。父母的教導與言行,往往成為孩子們的學習模式,對孩子

們的成長發展,俱有深遠的影響。有所謂:「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或「知子

(女)莫若父(母)。」父母的確是子女學習、模仿的對象,而且不單是兒子學習父親,女兒

模仿母親,更包括兒子與女兒,一起學習、觀察父親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孩子們不○關心父母

是否愛他們,更關心父母之間是否彼此相愛;父母是否生活得快樂;對自己個別的角色是否滿

意。換句話說,社會化學習過程,包括個人的人格發展和人際關係的適應。父母對自己角色的

扮演及父母的人際關係,恰恰成為孩子們最具體的學習模式。倘若父母親都滿意自己角色的扮

演,及人際關係-特別是父母之間的關係,自然而然,孩子們就容易以父母為社會化學習的典

範。

以下將分三個階段,談父母之間的人際關係,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可能造成的影響。這三個年齡

階段分別為幼兒期、兒童期、和青少年期。

幼兒期:六歲以下的孩子。

對一個三、四歲大的孩子來說,其週遭的世界,大概就像我們走進一個原始森林一般;四周圍

的人物與事物,都是那麼的巨大;反觀自己,却是如此的無助及有限。「大人們」可以為所欲

為地做他們想做的,他們高興把我-小個體-放在那就放在那;要我上床睡覺,我就得乖乖地

聽話,跟他們爭也沒用,吵也沒他們大聲。唯一能做的,就是靜靜地觀察「大人國」;沒關係,我有的是時間。

到底這些「大人國」在做些什麼?他們說:「不必理他們,他們還小,不懂我們在說什麼。」

不錯!他們說的我是句句聽不懂,然而他們的表情和動作,我卻一一看見了。爸爸接電話時的

面孔和吃飯時不一樣;媽媽化妝時的面孔和在與爸爸說話時不一樣;還有好多好多。不過,有

一個我最不喜歡,就是有一次,爸爸和媽媽在丟東西,媽媽拿東西丟爸爸,爸爸撿起來也丟

回去,他們的臉孔好難看。我一直哭,要他們不要這樣,他們都不理我,說我不懂他們在做什

麼。也許我是不懂他們為何不理我,但我知道我不喜歡爸媽丟東西。

為此階段孩子-尚未能夠通順地以語言表達他們的需要-學習的重點在於對外在世界的信任。

透過生活中長時間的觀察,包括週遭的環境和父母間的人際關係,他們逐步體驗外在世界給

予他們的感覺。因此對孩子們有正面幫助的,是溫暖的愛與安全、舒適的環境,以及父母親

之間彼此相愛、相敬如賓的人際關係。反之,有負面傷害的,是暴力、反覆無常、善變、和

不一致的教導。

及早建立孩子們對外在世界的信任與安全感,有助於他們的成長與發展。孩子們會以開朗的

心態迎接世界。促進社會化的學習。反之,承受了暴力、反覆無常的傷害,孩子們學習上就

容易受挫、停頓、或不正常發展;因為對外在世界的不信任,會經常阻隔他們與外在世界的

接觸。所以,父母的教導與人際關係的一致性,對此階段孩子是非常的重要;畢竟他們尚無

法瞭解「大人國」世界的複雜,尤其是動機與意圖。最淺顯的例子是:父母為停止孩子的哭

鬧,常使用「瞞騙」的方式,如「不要哭,待會買糖給你吃。」結果呢?可能根本無意買糖,

或者忘記了,卻給孩子們留下「前後不一致的印象。此外,父母之間教導的不一致,最容易

使孩子們無所適從;如媽媽說:該去睡覺了。爸爸說:沒關係,還可以再晚一點。」

兒童期:從六歲到十二歲的孩子。

當孩子們逐漸發現,以往的「大人國」世界不再是那麼的巨大,自己也不再是那麼的無助及

有限,一股湧自內心「躍躍欲試」的衝動,就會不斷地激發他們有「讓我來!」,「我也要

試試看!」的慾望;成就感的鼓勵及父母、長輩的稱讚,也加強這股慾望。孩子們開始意識,

自己不再事事皆依賴「大人」,有些事情憑自己的能力亦能處理得很妥當。同年龄伙伴的學

習,又讓他們瞭解所謂「公平」與「權力」的重要。新的經驗、新的感受、對孩子們社會化

學習是相當有益處。可是,一旦他們多次運用在家庭時,衝突便出現了。

父母認為,孩子們還是很依賴他們。對事情的判斷,分辨是非黑白,都需要父母的指導與保

護,以免誤入歧途。父母是過來人,所見所聞皆較孩子豐富,期望孩子們走的路也都是為孩

子好,總不會錯的。父母承認孩子是長大了些,有些事情的確能獨自處理;但缺乏經驗,易

於衝動,仍舊會經常犯錯。為了不使他們受到傷害,不得不對他們有某些限制,總不能凡事

皆讓他們嚐試,釀成大禍了才設法收拾殘局。至於公平與權利,父母並非不懂,而是孩子們

尚未具備成熟的能力並瞭解及善用;這二者,不純是單方面的享有,相對的,也有其應付出

的義務。以社會化學習觀點看,此階段孩子需要較寬裕的自由,容納他們有較多的機會嚐

試、犯錯、及學習。父母的教導與善意,無法取代孩子們的成長過程。父母是輔助者,能提

供幫助一段時間,但絕不是一輩子。較好的辦法是,預備好孩子們能夠獨自成長與發展,讓

他們敢於主動嚐試,不畏畏縮縮;勇於面對錯誤,經得起考驗;樂於接受學習,汲取豐富經

驗。不要忘記,父母教導的一致性,對此階段孩子依然是很需要的。

青少年期:十二歲以上的孩子

隨著年齡、生理與心理各方面的發展,孩子們已逐漸進入青春期,或所謂「小大人」時期。

他們渴望較多的機會,展示自己的獨立自主能力;對事物的判斷;一件事情的處理;朋友的

選擇;自我的生活安排等。皆在表達同一項訊息:我長大了。其實,這項訊息並非向父母示威

,也無意向父母證明孩子們已經不再需要他們。主要的,孩子亦是試圖要與父母溝通一些屬於

他們自己的想法。相信父母都殷殷期盼孩子們個個長大成龍成鳳。可是,一旦孩子們發出

「獨立」的訊號時,父母又顯得很矛盾。再加上,看到孩子們將注意力轉移到同年齡的伙伴

,不再像以往貼近在自己的身邊,更覺得自己似乎已失去孩子的依賴。這時,成為他們學習和

模仿的對象,反而是他們同年齡的伙伴。

一項不容否認的事實-父母與青春期孩子間的人際關係相當艱難。孩子們很想與父母溝通他們

的想法,但不得其門而入。他們需要人際之間溝通的技巧,包括說話的藝術,表達的能力,

與邏輯的思考,三者相互配合。甚至,他們不知道如何打開與父母之間的溝通管道;萬一摸索

時碰了釘子,豈不削減他們再嚐試的勇氣,孩子們的自尊心亦使得他們羞於再開口。

很明顯地,孩子們的確需要父母的幫忙,他們仍然非常渴望父母的愛、關懷、與教導-身教

重於言教。他們較願意從觀察父母的言行中,找尋父母的教導,替代服從式的遵照父母指示做

他們該做的。這正好成為父母與孩子們溝通的最佳管道-以父母的生活作示範。孩子們將來都

會經歷類似父母的人生歷程,開創事業,建立家庭,維繫人際關係。父母的生活就是最具體、

最貼切的模式,提供孩子們方向與比較。一來讓孩子們瞭解,生活的規律與安定勝於短暫的衝

動與刺激;二來也讓他們明白人際關係的維繫,紮實平穩勝於浪漫豪放。

總結以上三個階段,孩子們在社會化學習過程中,需要對外在世界的信任與安全感;較多的自

由嚐試錯誤和接觸外在世界;以及人際關係的溝通能力與技巧。家庭中,能夠滿足孩子們此三

種需要的,就是父母對自我角色扮演的肯定與滿意,以及彼此之間人際關係的協調與融洽。由

於個體的人格發展與人際關係的適應,非一朝一夕可完成;作父母的,雖已成年,也未必能夠

自信地認為已達圓滿的境界。因此,為幫助孩子們的社會化學習,父母亦需要學習。

父母的需要誰來滿足呢?教會。教會提供父母宗教教育,協助父母在人格發展方面,強化自我

的認識,釐清父母角色的扮演。於人際關係方面,加深個人與天主的關係,以此為基點,延伸

至夫妻、孩子、家人與朋友。唯有天主的愛,真正地能夠幫主我們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同

時,關懷別人,願意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是天主給教會的禮物,給父母的禮物,

當然,也給新生的一代。不過,新生一代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實實在在地將這份寶貴的禮物,

展現給他們。另一方面,父母需要教會給予父母宗教教育,協助他們忠實地實踐這份愛。

 

註此文參考:Paths of Life –Parenting Program,by Jean Mar ie Hiesberger.Paulist Press1980
http://rc.se.fju.edu.tw/new_page_284.htm
-------------------------------------------
 和父母溝通不良怎麼辦
    你是不是每次和父母溝通都以生氣收場,很不滿意對方固執的觀念,覺得不被父母了解?在這裡有些小技巧,還有自我成長的方向可以提供給你,希望隨著時間累積,可以漸漸改善你的親子關係喔!

★自己想清楚之後再開口
    爭吵的時候往往辭不達意,突然被父母質疑或要求討論某件事,我們在沒有心裡準備下,情緒一上來,溝通就變成爭執,也沒有機會想清楚自己講的是不是內心真正的想法,無意間就會說錯話或是轉移了焦點。

    建議你做每件事之前,先花點工夫把道理想清楚再做,不是去想這樣做可以討好誰,可以避免得罪誰,而是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想自己該不該做。舉例來說,父母不希望我們出門的時間,卻接到電話邀約,這時就要仔細想想我應不應該出門?為什麼可以去?為什麼不應該去?決定之後,如果有違背父母的地方,就要和他們說明清楚你的想法。如果你做一件事,連自己都無法解釋是「正確」的,那被父母責備也是理所當然,就乖乖接受指責吧!

★注意表達的方式
    溝通方式很多,主動溝通的效果比逃避好很多,如果真的做了決定,不如主動告訴父母,不要總是神秘兮兮,等到被父母發現的時候,又要一場大戰。主動告知父母近況,可以減少他們的擔憂,信任越多,尊重就會越多。

    除了主動溝通,再來就是可以用寫信的方式,等到自己心平氣和的時候,好好寫封信給父母,效果出乎意料之外的好喔!無論是文字的表達,或是當面的溝通,用詞遣字必須多斟酌,我們往往忽略用詞給人的感受,因為是家人就亂丟話,造成長期的誤會與不滿。溝通時候用詞盡量切合事實,多做事實的描述,不要誇大或下評論,例如︰你每次都這樣、你永遠都是對的、你就是很幼稚,這種與實情無關又充滿評斷的語詞,其實最容易使溝通破裂,要盡量避免使用。

★接納父母的限制
    最後就是接納父母個性的限制,不要太堅持他們應該達到哪個標準,父母不是天生要來迎合我們,也不是專門服務我們而存在的,就算是家人,相處上也要各讓一步,不可能永遠都是父母照顧我們,父母承擔責任,我們也要主動分擔責任,了解他們的需要,只要眼光能從自己的需要,轉移到父母的需要,例如他們工作一天很疲憊,或者他們年紀越來越大,想到這些父母辛苦的地方,往往就能對一些小事釋懷了!

文章來源:哇咧星樂園網站-生活雜貨店   作者:林慈翎 http://neptune.cksh.tp.edu.tw/~webadmin/site2/pub/downfiles.php?relpath=data/user/counseling/files/200712031554060.doc&downfile=9612-%E9%AB%98%E4%B8%80%E4%BA%8C.doc
-------------------------------------------
【和父母親溝通的秘訣】Carol 經驗
和父母溝通最簡單的秘訣,就是「尊重、尊重,再尊重」!上一代的人結婚,幾乎都是父母親說了算,所以當他們要面對孩子結婚時,理所當然認為自己的角色非常重要,是整個婚禮的「主婚人」,所以對於婚禮大小事,都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思進行。但現在的新人大多希望自己能夠主導婚禮,而在溝通的過程中,難免就會產生衝突。
其實在Carol的經驗當中,如果新人能夠用比較尊重的方式及口吻,來詢問父母的意見及溝通彼此的想法,除非是父母親覺得「絕對必要」的事,否則大部分的父母都願意接受的。

與父母溝通時:
· 女生用撒嬌的絕對有用!男生就多獻殷勤囉! 
· 常說「 你們是婚禮最重要的人啊!也是我最在意的人。」、「真的很謝謝你們」等正面的話語。
· 多多聆聽,不需要馬上說你們的想法,但要由你們做個合適的結論。如果沒有辦法馬上達到共識,沒關係!多溝通幾次。
· 盡量在比較輕鬆愉快的氣氛下溝通。最好是在外面,由妳們請客(特別是他們要付婚禮的錢的情況下!),氣氛會比較愉快!
· 讓父母也參與你們籌備的過程,例如挑禮服、挑婚紗時,新娘可以帶媽媽一起去。或讓父母決定一些項目,例如喜餅、宴會菜單、宴會場地、貴賓名單等等。
· 做一些貼心的事。例如新郎可以安排一個飯局,請女方家人吃飯,並在飯桌上表白你對新娘的愛意,以及對女方家長的感謝,甚至跪下再求婚一次!
· 替他們打點行頭。新娘可以為媽媽及婆婆準備禮服,新郎也可以帶爸爸和岳父去訂做西裝。為媽媽們安排當天最棒的髮型師!讓他們過過癮!
http://wedding168.bdcweb.org/Discuz/viewthread.php?tid=64
-------------------------------------------
【閱讀親愛的安德烈 】 ~溝通,也是需要勇氣的
  前幾天的課程中,有一課內容是一個擔憂的母親寫信求援,因為她覺得愈來愈不了解她家裡十多歲的兒子和女兒,一個沈迷網路與電腦遊戲,一個沈迷看電視、打電話以及好打扮。上完課文,我隨機民意測驗一下,要全班學生覺得父母了解自己的舉手。
  全班只有兩個人舉手。
  只有兩個學生覺得父母了解他們。
  問其他人為什麼不試著和父母溝通,讓父母了解自己?

「唉呀!說了只是挨罵而已。」
「他們只會想知道學校功課怎麼樣。」
「有必要嗎?」
「如果我媽敢保證我說什麼她都不會罵我,我就和她溝通。」
「沒有用啦!」

  忽然間,我很想向他們介紹一下這本書:<親愛的安德烈>。於是我稍微提一下這本書的寫作背景及書中的小片段。當學生們聽到龍應台一看到兒子信上寫著他們的信條是「性、藥、搖滾樂」,火速回e-mail要兒子解釋一下這是現實還是隱喻時,大家都張大眼睛隨即哈哈大笑了起來。看他們當時閃閃發亮的眼睛,我真希望他們會去找出這本書來看看。
  這大概是奢望吧!龍應台的成長經驗離他們太久、論述對他們而言太難;而安德烈的思考恐怕和他們還有代溝呢!
  不過,那堂課結束後,我決定要好好的寫一下我讀<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時,心裡一直浮現的想法。一般成人在閱讀本書時,可能會很佩服龍應台,願意敞開心扉、放低姿態,和她已經不怎麼了解的兒子透過書信,做深入的溝通。其實,我更感興趣的是安德烈。是什麼樣的心態,讓他願意在十八歲生命正繽紛熱鬧的時候,和一個他幾年不見又幾乎無言以對的母親對談?他想談些什麼?他是否有期待母親要改變什麼?或者,他想要什麼?
  我們是什麼時候會和什麼對象溝通?
  彼此有誤解的時候、彼此不了解的時候需要溝通。我們會試著和同事溝通、和客戶溝通、和家長溝通、和學生溝通和朋友溝通、和伴侶溝通。但其實,人生中最少溝通的對象,大概是自己的父母吧!記得我看過很多文章都有類似的說法,大概就是,父母是唯一不管你做了什麼天大錯事,仍然會在那裡等你的人。也有說法是,父母是無論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仍然會無條件愛我們的人。父母對我們的愛,總是無條件的付出。
  可能就是因為如此吧!我們怕被同事排斥、怕被家長學生(或客戶)誤解、怕和伴侶吵架,所以我們會努力嘗試各種溝通,好讓自己被了解,減少被孤立或被討厭的可能。然而對父母呢?即使我們再糟,他們還是會張開雙臂迎接我們進入家門。既然如此了,似乎就不太需要認真經營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我們常容易把和父母意見的不一致推說是兩代間的代溝;把我們和父母間的衝突,說成是父母不了解我們,但真相呢?我們試著和父母溝通過嗎?我們又試著去了解過父母或讓自己被了解嗎?
  或者,反過來說,如果自己是父母,一定會很希望和子女溝通良好,會試著想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所以,坊間各種經營親子關係的書汗牛充棟。誰在看?父母在看。有子女會去研究如何經營親子關係嗎?有子女會去學習如何和父母溝通嗎?也許有,應該很少。
  寫到這裡,其實我是欽佩安德烈的,至少,他努力試著讓他媽媽了解他,或者照他的說法,是透過寫信,來處理媽媽因為不認識自己進入成年的兒子的焦慮(光這一點,他也夠貼心了)。他也試著去理解媽媽的那一代。這是多半青少年做不到的事,因為,他們就如同我的那些學生一樣,用一句「不可能啦!」、「怕被罵!」、「沒必要」,直接就關閉了所有溝通的可能。
  其實,我也沒什麼資格批評這些學生或大多數的青少年。因為,我年輕的時候,也是拒絕和媽媽溝通的孩子。而在讀完<親愛的安德烈>後,我總算知道自己青少年時代之所以願意不溝通,是因為我自私懶惰又怯懦。
  從國中開始,因為家裡的變故,我就和媽媽常有大大小小的爭執與衝突。高中的最後一年,我幾乎和媽媽要決裂了。於是我自己決定搬到姑媽家去住,每個月才回家一、兩次。美其名是專心準備聯考,避免和媽媽有更大的衝突,其實是想逃離令我窒息的家庭氣氛。偶爾回到家時,幾次從媽媽欲言又止的眼神中,我知道她想和我說些什麼,可是我迴避了她的眼神,我沒有心理準備和她深談。直到有一次,我在自己的桌上看到媽媽寫的紙條,上面寫著:「我知道你們都怪我,但是你們知道媽媽心中的苦嗎?…」我看著紙條,眼眶發熱,可是收起紙條後,我依然倔強的裝成沒事人似的,頂多是那一天比較不用劍拔弩張的態度和媽媽交談。
  我知道媽媽是想和我們溝通的,可是不敢也不想溝通的人是我。我無法和媽媽深談。現在我知道了,因為那時的我根本沒有勇氣,我不敢去碰觸媽媽心裡的苦及媽媽面對真實生活的辛苦;我沒有勇氣溝通,因為聽完那些真相後,我怕我自己才是承受不住的人,我更不敢保證我能做些什麼努力或犧牲。
     青少年的我,是有許多煩惱的:對家計的無助、學業的壓力、與同學相處的困難…但我無法排遣,於是我情緒的出口變成了媽媽。那是個很理所當然的怪罪對象,我可以大罵:是你把我生下來的、是你造成我們家這樣的、是你讓我現在如此不快樂…。那時的我,當然無法體會媽媽那種腹背受敵的狀況(也許是了解的,但我分擔不了,只好生氣),她有自己的苦,她也有自己的怨,而她還要承受幾個子女對她的不諒解與抱怨。好驚人的承受力啊,她竟然忍下去也活下來了。
  所以在讀<親愛的安德烈>時,一般人可能覺得龍應台很有勇氣和孩子做這樣的溝通,其實我更佩服安德烈。當年輕人寧可高談闊論:「我有話要說」、「大人不懂我們的世界」;當年輕人只想去尋求更多同輩人物的認同、相互取暖時,安德烈願意開始和媽媽溝通。從文章裡,安德烈遭遇的困惑與挫折,並不比年輕時的我少,而他不但願意去聽媽媽說些什麼,也努力表達出真正的自己,不迴避、不隱藏,。
  去怪罪大人不了解我們、去抱怨大人不願意聽我們的心聲,其實比起耐心的去跟大人解釋自己的想法、比起認真的把自己表達出來,容易得太多了。因為,隨意的吶喊或發發牢騷,真的很簡單,有嘴巴,誰不會叫?誰不會說?用現代年輕人的話講,很跩的抱怨這世界、嘲諷庸俗古板的大人,“看起來很屌”。反正只要用一種全世界都對不起自己的姿態,去指責世界不理解我們,或擺出一付不屑、無所謂的表情,都好過於真正去面對世界,面對社會現實的考驗,然後承認自己的不足、承諾去做些努力,那才是真正困難的工作。
  反正,抱怨全世界都不了解自己,好像還有一點點憤世嫉俗的淒涼美感。
  溝通是需要勇氣的。特別是自己根本沒做好準備要自我改變些什麼、特別是要去聽上一代人喋喋不休的抱怨時、特別是自己滿肚子牢騷與夢想時,去聽大人們對真實人生的體驗和苦楚時,溝通是需要勇氣的。那種勇氣是在於,把我們從年輕時的目空一切拉回對現實的考量計算;把我們滿口編織的空想拉回對真實情境的努力。
  當時的我不敢和媽媽溝通,或許是因為知道自己自私的無心也無力。我不想去改變,連帶的也關閉那種溝通的管道。所謂的“無法溝通”,其實指的是,我們關閉了自己的心、自己的耳朵,去聽另一方,對我們所做的懇求。因為我們不夠勇氣、害怕改變,也害怕知道真相後,自己賴以為活的信仰系統,會一夕崩潰。
  所以當我聽到孩子說,「如果媽媽保證不罵我,我就和她溝通。」我只能在心裡苦笑。如果我們自己心裡都知道自己做的是不對的事時,怎麼能怪大人責怪我們;如果我們相信自己做的並沒有錯,又為什麼不去和大人說個清楚呢?像安德烈一樣,有所退讓、有所不退,最後,能了無遺憾的說:「我跟我的母親,有了連結,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會得到的分,我卻有了。」
  我已經錯過了自己十八歲時,和母親連結的分,而其他的人,是不是,會有勇氣,去連結起自己的這個分?

http://tw.myblog.yahoo.com/greedywolf-bookmusic/article?mid=510&sc=1
-----------------------------------------------------
後現代式的親子溝通
一、 前言
常常有機會與學生家長座談,許多家長,特別是高中家長,往往對於其子弟的各種
行徑,非常苦惱。在這些父母看來,孩子個人主義、自我中心、聒噪、重視外表、拜金、
浪費、趨附時尚……似乎一無是處。更有許多開明的父母,自認為已很尊重其子弟,但
是仍然得不到其子弟關愛的眼神,而深以為苦。我認為「親子溝通」,不僅僅只是一些
心理學或是同理心的技術,更代表的是一種觀念的革新。「後現代」是一種前衛的代名
詞,最先是來自於藝術界對於傳統美學的質疑,在二十世紀七零年代以後,廣泛的影響
人文社會科學界。我在此運用「後現代」一辭,只是要提醒家長們從比較宏觀的觀點,
考量社會時代的脈動,修正自己原先習以為常的家庭觀念,並能真心的欣賞孩子一些「另
類」的想法。
二、您的孩子是那一族?
「慕星族」、「碟族」、「遊戲族」、「飛俠族」、「夜貓族」、「海綿族」、「貝殼族」、
「比特族」、「追風族」、「酷斃族」、……孩子有特別興趣與坐息,使得他們容易
「人以類聚」,當然,這些族絕對不會是以用功讀書考取大學為目的,須要父母
更大的寬容。
青少年們也會發展自己的次語言,您曉得下面這些話的意思嗎?

現在的青少年認為錢是來花的,不是存的,他們會很熱衷於購置各種裝備。
BB Call 早已淘汰,大哥大不稀奇。他們在空中線上溝通的各種暗號與密碼,您
也不能不知。
父母親可能不一定會認同青少年的這些溝通方式,甚至認為這些術語粗俗。我要提
醒父母的是,青少年的次語言與次文化有其時間性,不同的世代一定會發展出不同的語
言風格,我們在青少年時期,也一定有類似的文化,但並不會妨礙到我們的成長。所以,
父母不要太執著孩子暫時的脫序行為。

學生輔導知能專欄--親子溝通
三、後現代式的家庭觀
我在此首先要提出一般人習以為常而又過度堅持的三項觀念:
──以「我一切都是為您好」為由,其實是視孩子為自己的所有物。
──「甜蜜的家庭」神語,家庭會傷人。
──過度以孩子為生活重心。
我們過去的文化過度的美化了家庭,殊不知家庭也會傷人。父母親常把孩子
視為自己的所有物,動輒以「為孩子好」的父權心態,替孩子作決定。也許我們
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要做,至少會有一些負作用。首先,長時間以來,孩子
未能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未能習得抉擇之能力,其實這是在往後的人生中,
最彌足珍貴的能力;再者,父母所認定的好,不一定真有助於孩子,有時反而阻
礙孩子潛能的發展。父母為孩子所作的決定,可能反映了自己的一些未竟想法或
是世俗的價值觀。在我與部分父母溝通的過程中,他們一直堅持替孩子作決定並
沒有錯,是為孩子好。也許短時間來看,父母親替孩子作的決定,真得有助於孩
子暫時的發展,如不得結交異性朋友以免影響課業等,但是,我們可以追問課業
與結交異性朋友是否一定互斥?孩子若能兼顧,不更是一項成就嗎?家長會說,
「我太了解我孩子了,他最容易受外在誘惑,所以要限制他」,我不能說這種講
法一定錯,我還是要強調,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給予孩子適度的信賴與信心,
尊重他們暫時可能是錯誤的決定,孩子若吃了苦果,不要在一旁譏諷,或是標榜
自己高瞻遠囑,「我早就告訴你了……」,孩子雖然吃點小虧,但他學到的是為自
己的行為負責,他也將能體認父母師長給的建議確有其合理性,而不致於為反對
而反對。
我與許多很成功的父母交談過,他們並不像傳統所標榜的一切為孩子而活。
相反地,除了職場之餘,他們對於社會活動及自我的休閒也都有相當的規劃,我
問他(她)們,是否會影響到對孩子的照顧,他們異口同聲的說,與其二十四小
時呵護著孩子,不如信任他們嘗試錯誤,我們只給予必要的指責,但我們本身就
提供孩子一個楷模,規劃時間、參與休閒活動的楷模。一位家長告訴我,有次她
的孩子問她,「媽,您為什麼都這麼快樂?」當父母存在孩子心目中形象是進取
的、開明的、快樂的。孩子遇到挫折時,自然就會把父母列為第一傾訴對象。我
常常與父母師長勉勵,當你們的小孩子碰到了問題,第一個想到您們,你們就成
功了。
現在的孩子,每天都會接觸到新鮮的事物,如果父母不能夠調整自己的心
態,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權威、保守、不知變通的 LKK,自然在其苦悶時,第
一個想到的是同儕,而非父母。
四、溝通的藝術
當我們調整了心態以後,在實際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下列原則,仍然值得
父母參考。

學生輔導知能專欄--親子溝通
你最好……、你給我……、你應該……。
(二)盡量不預設立場。
(三)從分享經驗談起。
(四)聽比說更重要,不要急著給建議。
(五)一次溝通,盡量只談一件事。
(六)讚美的藝術。
1.虛偽的讚美與競爭的讚美
2.局部、適時、先缺後優、讚美當事人不確定的地方。一言以蔽之,讚美的藝術
是要讓當事人覺得你在講真話。
五、結語
一個人的成熟是能和家庭維持和諧的關係,而又不為家庭所控制,但是大多數人的
經驗,卻常是「叫家庭太沈重」。父母親要反省的是,為了維持和諧,甚至自己的面子,
是否阻礙且限制了孩子的自我?為人子女者強調自主之餘,是否也能設身處地、尊重父
母的智慧與經驗,讓家庭成為每個人一生永遠成長、茁壯的地方。

屏東師範學院 簡成熙教授  http://wwwdata.fy.edu.tw/
-----------------------------------------------
叛逆,其來有自
    孩子漸長,父母的權威和控制權日受威脅。子女不再需要呵護,父母因而漸感失落。青少年順應個別心理發特性,追求自主並尋找自我的認定,獨立和依賴的掙扎,加上學業壓力與社會環境因素,孩子爭取自主,父母維護權威,使得親子關係劍拔弩張,甚至一再惡性循環。
    青少年的叛逆與反抗行為,和個人因素、學校因素及家庭因素盡皆相關,其中易引起成長中青少年叛逆、反感的家庭情境多半有:
 管教過於嚴厲:父母慣用威權,無法隨著子女的成長步伐調整管教方式.皮球拍得愈重,反彈力也愈強。
 父母過分重視學業成就:父母以孩子的成績表現為成就的判別依據,成了「追分一族」。
 父母角色的缺憾:因疾病、意外、離婚造成單親家庭,或者父母失合分居 兩地等,都容易導致父母無法有效執行親職角色。

善解孩意
    親子關係是一種永久而無可選擇
的關係,儘管青年少叛逆、難以駕馭,耐心、尊重,多關懷接納,多了解傾聽,建立適當期望和溝通方式,仍是相處的不二法門。掌握「三多」與「三少」的技巧,是開啟親子溝通之鑰。
「三多」技巧:
 創造溝通管道與情境:孩子不是任何
  時間都願意和父母溝通,創造溝通機
  會,以他的角度欣賞他的愛好,如音
  樂、CD等。寫信或字條有時比言語更
  能打破緊張、僵化的關係。偶爾單獨
  約會,喝咖啡、逛逛街,也會有意想
  不到的效果。
• 肢體語言的表達:無論是一個溫暖的
  眼神或搭肩的動作,行為語言的力量
  足以傳遞深深的關愛。
 積極傾聽:專心了解孩說話的內容,
  體會他說這些話的情緒。減少父母勸
  說、教導的角色,做孩子的朋友,分
  享他的喜怒哀樂。

「三少」技巧:
 不可以偏概全:「你為什麼總是…」、
  「你從來不…」,孩子不能容忍這樣
  被父母誤解,最好只對當下的事件適
  當的表達。
• 生氣時忌說重話:父母要學習管理情
  緒,「有種你就不要回來!」、「早知
  道當初就不要生你!」…。這類的話
  極可能使孩子因賭氣而產生無法挽
  回的結果。
 少說「你…」,多說「我…」:前者是
  責備的語氣,而對夜歸的女兒,一句
  「你為什麼這麼晚回家!」親子溝通
  管道勢必就此打住,試著轉換成「媽
  媽很擔心妳晚回來…」,以關心取代
  責備。
 http://unit.ntcpe.edu.tw/equity/article/work/word/139.doc
----------------------------------------------
親師交流道第2 期:如何與孩子溝通(一)
☆ 被接受的感覺就是人們成長、蛻變的重要因素之一。
☆ 一但父母懂得在言談中立即流露出接受孩子的態度,他們就擁有能製造驚人
效果的利器。
☆ 就心理學而言,愛能使人身心成長,同時也是治療創傷的良藥。
☆ 父母接受孩子是一回事,孩子是否有〝被接受〞的感覺則又是另一回事。除
非孩子知道父母接受了他,要不然一切都是惘然的。因此,父母一定要學會
表達接受的方法,那麼孩子才能確知父母接受他。
☆ 人類傳達訊息的方法有二:一為語言,一為肢體語言。肢體語言的表達方式
包括手勢、表情、態度……。比方說,你舉起右手,掌心朝外地向孩子擺手,
孩子很可能認為你的意思是「走開」、「離我遠一點」、「我現在想一個人靜一
靜」,你的手勢傳達了「拒絕」的訊息。如果你的掌心向內地招招手,孩子會
以為這表示「過來」、「我喜歡你在這兒陪我」,此即傳達了「接受」的訊息。
☆ 「不干涉」即表示接受
父母不干涉孩子即傳達了接受的訊息。孩子想在沙灘上堆砌一個城堡,父
母若能適時地走開,讓孩子去嘗試錯誤,設計一個他眼中的城堡(也許在父母眼
中是四不像的),那麼,父母即是以非語言來傳達接受的訊息。
孩子會認為:「媽媽答應我蓋城堡」、「媽媽同意我現在做的事」。
當孩子專注於某項活動時,父母若不加以干涉,這就表示父母相當贊同孩
子的行為。而許多父母卻不明白他們的介入和干涉,有意無意中即拒絕了孩子
的行為。父母由於本身的恐懼、不安,所以不能「袖手旁觀」,他們會闖入孩子
的房間,介入他們的思想空間,不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並且無法把孩子視為「獨
立的個體」。
因此,孩子進行某項活動時,只要父母不插手,這就很明顯地表示他們接
受孩子的行為。但就我所知,父母多半都無法要求自己不去干涉孩子。
第2 頁,共6 頁
☆ 「默默傾聽」以示接受
不說話也能清楚地傳達接受的訊息。「默默傾聽」是相當有效的非語言訊
息,能讓對方覺得真正地被接受了。專業輔導人員都熟知這個方法,而且也是
他們與人晤談時使用頻率最高的溝通技巧。一般人結束了和心理醫師首次的晤
談後,通常會說:「他沒說什麼」、「從頭到尾都是我在講話」、「我把一些最糟糕
的事都告訴他,但是,他連氣都不吭一聲」、「我原本以為我不可能告訴他任何
事的,我竟說了一個小時的話。」
這是他們生平第一次碰到與人談話時,對方只扮演聽眾角色的經驗。如果
對方的沉默表示接受你的話,這將會是個奇妙而美好的經驗。雖然對方沒有開
口說話,但他確實已傳達了某些訊息。請看下面這段國中女生和母親的對話:
女兒:我今天被送到訓導處。
母親:哦?
女兒:嗯,因為書晏先生說我上課的時候話太多了。
母親:我懂了。
女兒:我受不了那個頑固的老傢伙。他上課不是講他自己,就是講他的寶貝孫
子,我們都聽膩了,他竟然還希望我們會有興趣聽下去。
母親:嗯──哼。
女兒:上這種課,如果不做點別的事,會教人發瘋的!所以啦,我就和小珍兩
個人在那說笑、談天。喔,他就是那種差勁透了的老師。我只要碰到不
好的老師,就會氣的發毛。
母親:(保持沉默)
女兒:如果是好老師教我的話,我會很認真地聽課;但是,碰到像書晏這種老
師,我連課都不想上。為什們讓這種人教書呢?
母親:(聳聳肩)
孩子:我想我必須強迫自己習慣,因為不可能老是碰到好老師啊,而且,差勁
的老師總是比好老師來得多,如果反倒被那些差勁的老師當掉,那就進
不了好大學了,豈不是害了自己?
以上的對話足以證明沉默的功效。父母在旁靜靜傾聽,能使孩子把話題從
最初的事實陳述(指被送到訓導處),進入到坦承被罰的原因,發洩對老師的憤
怒和厭惡,繼而想像如果再對老師這種態度將會招致什麼後果,最後下個結論,
第3 頁,共6 頁
這樣只會害了自己。在孩子說話的期間,父母若接受了他,孩子就會成長。因
為父母允許孩子表達,並從旁協助孩子尋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結果,孩子就能
想出有建設性的辦法了。
母親的沉默讓孩子在轉眼間就成長了些,但如果母親打斷孩子的話,她也
許就喪失了促使孩子成長的機會了。以下這些話會傳達拒絕孩子的訊息:
「什麼?你被送訓導處!」
「嗯,這下你該學乖了吧?」
「書晏先生並沒有那麼糟糕,對不對?」
「乖女兒,你要學著自制!」
「你最好學會去適應各種老師。」
像以上的這些話,不僅會傳出父母拒絕孩子的訊息,還會導致孩子不願多
說的後果,父母就剝奪了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總之,「不干涉」和「默默傾聽」都能傳達接受的訊息,而接受則是促使成
長、改變的原動力。
☆用言語表達接受
大部分父母也了解,在人際互動中,除了用肢體語言外,言語也是人類溝
通的重要媒介,所以,人類不可能永遠保持沉默。因此,相當顯而易見地,如
果想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父母和孩子一定需要用言語來溝通情感。
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談話雖然是絕對必要的,但是,父母的說話技巧
則是影響親子關係的最重要因素,萬萬不可輕忽。我只要稍微觀察父母─孩子
間的言語溝通,尤其是父母的說話方式,就能知道他們的親子關係是如何了。
能否成為良好的父母全繫於父母的說話方式,因此,父母必須反躬自省一番。

練習題:請您拿出紙、筆做以下的案例:
案例一:有一天吃晚飯的時候,你那十五歲的女兒說:
「學校根本就是給蠢蛋念的,專門教一些派不上用場的東西。我不
打算念大學了,反正行行出狀元,不讀書一樣也能出類拔萃!」

案例二:你的十歲女兒說:
「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彩妮本來跟我很要好的,可是,她
現在不和我玩了。就算我去她家找她,她也不理我,只自顧自地和喬
琪玩,我只好呆呆站著,我討厭她們。」

案例三:十一歲的孩子對你抱怨說:
「為什們我必須掃院子、倒垃圾呢?人家明強的媽媽都不會叫他做那些
事!不公平!小孩子不應該做那麼多工作,絕對沒有人像我這麼倒楣的?」

案例四:晚餐過後,你們和兩個闊別多年的老友敘舊,幾乎忘了小兒子明正的
存在。明正因為你們不重視他而愈來愈沮喪,突然間,明正大聲地叫
道:「你們全都是一些爛人,我討厭你們。」
本文摘錄自Dr. Thomas Gordon 湯瑪斯‧高登/父母效能訓練 http://www.putai.org/TC/parents/files/02.pdf

親師交流道第3 期:如何與孩子溝通(二)
今年暑假輔導室於七年級返家信函當中,實施了如何與孩子溝通問卷,學生家長的反應如下:
第一篇「如何輔導孩子經營國中生活」有55 位家長回饋,對於一些建議,如:家長如何與學校配
合督促孩子的學習與生活規範、「危險心靈」的提供、與學生分享本文的感受、加強數學題的演練、
講義字體放大、尊重孩子的獨特性……等,學校會本著「不放棄每一個孩子」的理念,繼續努力以
赴。
第二次「如何與孩子溝通」有186 人次的家長回饋,主要是請家長試答模擬題,根據家長們的
回答,我們作了統計如下:類型.命令.恐嚇.教誨.建議.曉以.大義.責備.贊同.嘲笑.分析.安慰.提出.問題.說笑.解憂
以上是十二種「典型的父母」,186 人次的家長回答,有九成都可以歸納進來。說明如下:
(以下說明摘錄自Dr.Thomas Gordon 湯瑪斯.高登/父母效能訓練)
1. 命令:給孩子一個指示、命令,規定他該怎麼做。如「不准這樣跟我說話!」
2. 恐嚇:警告孩子,若敢做某事的話,就會有什麼什麼後果。如「你再這樣就給我滾出去!」
3. 教誨: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才對。如「你應該這樣這樣…!」
4. 建議:提供孩子建議或忠告,告訴他解決的方法。如「你為什麼不約同學到我們家玩呢?」
5. 曉以大義:試著用一些事實、見聞、或個人意見來影響孩子。如「小孩子必須學習人和人的相
處之道。」
6. 責備:否定孩子。如「你完全錯了。」「那麼幼稚。」
7. 贊同:肯定孩子,並加以讚許。如「你有能力做好。」「在我眼中你是很可愛的。」
8. 嘲笑:讓孩子覺得自己非常愚蠢。如「你的舉動真像個野人。」
9. 分析:分析孩子的動機。如「那是你功課不好,才會覺得老師遭透了!」
10.安慰:同情、支持孩子,企圖使孩子心情好些,不再沮喪、難過。如「你平常都很好啊!不用
擔心。」
11.提出問題:詢問一些問題,企圖找出原因,以解決問題。
12.說笑解憂:把問題引開,並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再為問題煩惱。如「算了,不要再想了!」
各位家長們請回想看看,若您的朋友們在您想跟他們談話時,以以上十二法相待,您的反應會
是什麼?防衛自己?和朋友辯論?覺得自己很差?不信任我有能力解決事情?……
「典型的十二種」談話方式不會有「治療效果」,親子溝通不通暢。以下介紹有「治療效果」
的談話方式,父母試著多加練習,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一)敞開心胸,鼓勵孩子多說話:
以下是一些不表任何意見的方法是:
1、簡單回答而不表任何意見:
原來如此;哦;嗯…哼;很有意思;確實如此;真的;別傻了。
2、語言表達得較清楚的回答:
「告訴我吧!」「我願聞其詳。」「多說一點嘛!」「我對你的看法很感興趣。」「你願意說嗎?」「我們談談這件事,好嗎?」「告訴我事情的經過。」「我正在聽。」「你似乎很
想談談你對這件事的看法?」「這對你而言,似乎是蠻重要的。」
這些可以鼓勵孩子打開話匣子,或是繼續往下說,但絕不會產生像說教、訓誡、提出過
多問題等足以打斷孩子說話的不良影響。
(二)主動傾聽
1、除了「敞開心胸」能鼓勵孩子說話外,還有一種更有效的方法──主動傾聽。
2、在談話中,主動傾聽的效果遠比保持沉默來得好,因為「聽者」和「說者」都採
取主動,故能促進他們之間的互動。
3、孩子如果決定和父母溝通,那就表示他有某種需求。通常,當孩子內心處於不平
衡狀態時,他會感到沮喪、不安、渴求某樣東西,所以,孩子為了讓自己恢復平
衡,就決定與人談話。
4、主動傾聽是要了解孩子的感受,故於談話中〝絕不〞加入自己的想法、價值判斷。
5、主動傾聽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懼怕煩惱的心理。
6、主動傾聽能增進父母─孩子間的親密關係。
7、主動傾聽能幫助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8、主動傾聽能影響孩子願意聽父母的看法和意見。(此時前面十二種的某些項才會有效!)
9、主動傾聽能使孩子說話。
10、主動傾聽表示父母信任孩子有解決困難的能力,反之,如果父母提供孩子建議,
忠告,則表示父母不信任孩子有解決困難的能力。
(三)使用「主動傾聽」的基本態度
主動傾聽並不是父母一碰到孩子有困難時,就可輕易使出的「一套法寶」,父母必需具
備一些基本態度,才能發生主動傾聽的功效,如果沒有這些態度,此法就不會見效,而且
還會顯得空洞、虛假、毫無誠意。因此,在父母主動傾聽時,他們必須具備以下的態度:
1、父母必須想要傾聽孩子說話。也就是你願意花時間聽孩子說話,萬一你沒有時間的
話,你必須坦白地告訴孩子。
2、你必須真心誠意地想要幫助孩子,如果你不想,就等到你願意的時候吧。
3、孩子的想法也許與你的出入很大,但你必須要能真的接受他們的看法,這個態度需要
假以時日才能養成。
4、你必須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感,解決自己的問題。等你親眼看見孩子自已解
決問題時,你就能信任他們了。
5、你必須知道:感覺只是一時的,而非長久不變的。人的感受時時刻刻都會改變,恨能
轉為愛,失望轉瞬間就會被希望取代。最後,你毋須害怕傾聽孩子訴說他們的感受,
因為這些感受絕不會烙印在孩子的心裡,主動傾聽會向你證明這一點。
6、你必須將孩子視為不同於你的獨立個體。他有自己的生命,自已的尊嚴。你若視孩子
為「個體」,你就會「允許」他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看法。你只能「陪」孩子走過
苦澀,但絕不能替他解決,如此一來,你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孩子。
(四)主動傾聽可能面臨的危險
父母採取主動傾聽孩子說話時,為了要能真正了解孩子,他一定得完全投入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心情,因此,在與孩子談話的期間,他必須暫時停止他自己的思考與感覺。而在
談話過程中,父母不時給孩子的「反應」,雖然具有叫孩子「放心」,並表示父母了解他作用,
但其最主要的目的則是父母用以確定「有無誤解」孩子的意思。
當人使用「主動傾聽」與人談話時,很可能會因此改變自己對人、對事的看法與態度。
因為假如我們想了解他人的想法,我們須以他的眼光來看事情,所以,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很
可能就此改觀。敞開心胸接受別人的經驗之談,就彷彿是「引狼入室」,要自已重新審視人
生觀似的,這點就足以教人提心吊膽了。防衛性強的人很難接受各種不同的意見,但可塑性
高的人則會勇於改變自己,而孩子如果看見父母願意改變自已,他們的反應相對地就會顯得
較積極。
附件文章由普台國民中小學輔導室提供,請您用心閱讀,細心體會。我們一起加油吧!
http://www.putai.org/TC/parents/files/03.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pix 的頭像
    ppix

    XXX

    pp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