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網路語言等3大原因導致孩子與父母溝通難
“孩子越大越沒有意思了,小的時候多好玩,什麼話都和我說,現下可好,和大人就是沒話說。”類似這位家長的抱怨,如今,在我國許多家庭普遍存在。孩子長大了,卻與父母疏遠了,難道父母與孩子真的沒有共同語言嗎?教育專家指出,在缺乏有效的語言溝通的背後,其實是父母無法探知孩子內心世界的苦惱。
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孩子和父母為什麼好似來自不同的星球?天津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小波分析說,其一、孩子的自我保護,為的是免受父母的傷害。做父母的一定會辯解︰我怎么會傷害孩子,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好。正是這個“為他好”,就像一位高中生在日記中寫的“他們對我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什麼也不讓我干,但是我真正想要的、想干的,他們並不了解,也不感興趣,他們只是希望我好好念書,除了念書什麼也不讓做。”孩子已經長大了,有了獨立的思想、意識、渴望,而父母對孩子的想法、做法每每抱以不尊重、輕視甚至呵斥,這很容易刺傷那些正在長大、渴望成熟的心。
其二、孩子的話大人聽不懂。一些父母不善於學習,不願了解新鮮事物,所以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也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在如今這個時代,現實的壓力讓父母深感學歷的重要,所以一味地要求孩子考大學選好專業,而對孩子學習之外的生活與情感需要忽視、漠然。這種態度漸漸也造就了父輩與子輩之間不可填補的鴻溝。在某些方面,孩子在成長,父母卻落後了︰對新的語匯、新的興趣、新的焦點話題、孩子談話的興奮點,父母都很茫然,卻仍然每天絮絮叨叨,這必然導致父子、母女之間無話可談。
其三,新傳媒時代,網路語言流行。不上網的父母當然聽不懂什麼是“美眉、青蛙、恐龍、大蝦”之類的詞,卻只覺得都是些貧嘴呱舌,對其不屑一顧。而孩子們呢?則覺得父母索然無味,只會嘮叨瞎操心。久而久之,再想坐到一處聊聊天,都變得不可能了。孩子寧可與網友聊得火熱,也不願對自己的至親父母送上一個笑臉。
如何消除父母與孩子之間鴻溝呢?王小波認為,首先,父母要給孩子留出心理空間,要了解新媒體,關注新事物。其次,要主動和孩子說心裡話,與孩子建立一種朋友般的關係。第三,盡量養成家庭聊天的習慣。家人聊天不僅可以引導孩子養成傾聽與傾訴的習慣,還可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使每個家庭成員都更善於傾聽,彼此關心,父母就不會再覺得與孩子溝通是一件很難的事了。
(責任編輯:李燕博) http://news.xinhuanet.com/it/2005-11/15/content_3783820.htm
-----------------------------------------
與父母溝通之神功
招式一︰主動交流 每天找一點時間,比如飯前或飯後,和爸爸媽媽主動談談自己的學校、老師和朋友,高興的事或不高興的事,與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招式二︰創造機會 每周至少跟爸媽一起做一件事,比如煮菜、田裡勞動、打球、逛街、看電視。邊做事情、邊交流。
招式三︰認真傾聽 當被父母批評或責罵時,不要著急反駁,試著平心靜氣地先聽完父母的想法,說不定你會了解父母大發雷霆背後的理由。
招式四︰主動道歉 如果你做得不對,不要逃避,不要沈默不理,主動道歉,往往會得到父母的理解。
招式五︰善於體諒 可能錯不在你,你有很大的委屈,但是先不去爭辯。也許父母過於勞累或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麻煩。換個時間和地點,再與父母溝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招式六︰控制情緒 與父母溝通不良時,不隨意發脾氣、頂嘴,避免不小心說出或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想要動怒時,可以深呼吸、離開一會,或用涼水先洗把臉。
招式七︰承擔責任 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時,主動分擔家庭的一些責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擦窗、干些農活等。趁機還可以跟老爸老媽聊聊天。
招式八︰討論問題,達成協議 學會遇事多與父母討論,並就如何行動達成協議。例如父母會擔心子女沈迷計算機而荒廢學業,如果能就玩計算機的時間和學業的平衡作出討論和達成協議,問題和分歧便能解決了。
心動不如行動﹗想想看,在未來的一月內,你跟父母溝通時,可以嘗試用哪些“招式”呢?與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是需要時間的。從自己做起,慢慢學習,不輕言放棄。如果你還有什麼新的招式,千萬別忘了與我們大家分享。
http://www.sdlunzhong.cn/gk/16.htm
-----------------------------------------
與父母溝通,你做到了嗎?
編者按︰你有多久沒有與父母促膝長談?有多久沒有關心過你的父母?在母親節來臨時,我院班聯會發起“與家人溝通,給父母關愛”的倡議,校報記者團隨機抽取我院300位同學做了一份關於父母與子女溝通問題的問卷調查,使我們開始思考︰處在不成熟與成熟之間的大學生們該用什麼樣的模式來排除溝通障礙,關心父母呢?
視點一
你自認為關心父母嗎?
A是79.29%B否20.71%
03級新聞系勞煒科同學︰其實,真正開始關心父母是因為一句“子欲孝,而親不在”,我感觸很深。如果當年老的父母離我們而去時,才恍然大悟以前對父母的關心實在太少,那豈不要後悔終生?
03級信計系袁翔同學︰現下,我都是關心父母的身體狀況,或者是他們在事業上遇到的不順心事,其他的好像也沒怎么關心﹗
03級法律系江濤同學︰我認為有必要從小事關心我們的父母,但現下好像都一直沒有完全做到。
學院黨委副書記樓錫錦︰舉行這樣的倡議活動,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同學能給家人寫信,多與家人交流,學會關愛父母,關心長輩。同時,這也是一種對學生責任意識的教育,讓同學們理解作為社會一員的責任所在,不僅在家庭中要盡到作為子女的責任,而且要在工作和生活中盡到社會的責任。
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馬春波︰現下很多人,雖然能夠理解父母和自己的想法有些不太一樣,並且一直都會想去關心照顧他們,但是實際能夠做到的實在太少了﹗最多只是過年過節時回家看望他們一下,平時也就給他們打打電話,與父母精神上情感上的交流很少,所以寫家信也許可以增加同學與父母溝通的深度。
學院公共基礎部傅曉宇︰現下有的大學生還是缺少責任感,責任感是很重要的。他們得到多付出少,不了解父母的辛苦,認為是理所當然,很少設身處地想過父母的感受。
選擇這個視點主要是想了解同學們是否會因為距離、時間等原素漸漸地和父母減少交流與溝通,以至於忽略父母的感受,但是,調查後發現,大多數同學還是關心他們的父母的,只是從中我們會相對地覺得畢竟他們都沒有踏上社會,想法也不成熟,缺少一定的社會責任感,父母關心子女,他們覺得理所當然,可是父母也同樣需要他們去關心其內心的想法和感受!
視點二
你覺得透過寫信跟父母溝通,有必要嗎?
A有44.29%B沒有50.71%
01級計算機系周亮同學︰我平時也就不大給父母寫信,但是,如果一旦父母認為我某件事做得很不對,而且我自己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時,但又為了避免和父母面對面溝通或打電話溝通時由於情緒的原素而發生衝突,我會把我的想法,我的歉意透過書信的形式寄給他們。因為這樣,我能夠更加理智地,心平氣和地承認錯誤,讓父母知道,其實我們是懂得對方,了解彼此的。
03級信計系袁翔同學︰我從來沒給父母寫過信,覺得這樣太煩,不過,在母親節到來的時候,我還是會給他們寄賀卡,寫上自己心底最想說的話。而且,我覺得自從學校發起“母親節,給父母寫封信”這樣的倡議後,對我的啟發很大。畢竟寫信能詳細表達自己心底真實的想法,比電話、短信這樣的模式更直接,不受外界干擾。
03級新聞系勞煒科同學︰由於父母的文化程度都不高,書信未必看得懂。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還是選擇寫信,因為信是用文字傳遞愛,又具有持久性,有回味的餘地,不會隨時地流逝、消失和遺忘。
公共基礎部傅曉宇︰現下我作為母親,也需要和子女進行交流與溝通。當我和女兒之間有事時,我的女兒總會寫信給我和她的爸爸,而我們也要給她回信。這樣我們可以達成一致,用寫信模式表達情感。作為母親,我認為寫信這種模式還是好的。
心理咨詢室滕崇︰寫信雖然能夠讓人反覆閱讀,拉近彼此的距離,是我國的一種道統文化,但這只是多種溝通模式中的一種,只要有心,只要有愛,任何形式都是有意義的。
時代發展,溝通模式也越來越多,如電話、短信、上網等,而書信,這種道統的交流溝通模式卻漸漸被我們所遺忘。寫信與父母進行交流是否具有可行性,能否更加緩和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著的矛盾,說出彼此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增進了解,緩和“代溝”所帶來的問題,值得思考。
視點三
如果你有心事,會告訴父母嗎?
A是31.07%B否22.5%C不一定46.43%
03級新聞系勞煒科同學︰雖然我在這裡讀書,因為距離的原因不能經常回家,但每周我還是會打電話回家,把在學校裡遇到的開心或煩惱的事告訴他們,有時還會讓父母幫我出出主意。
01級計算機系周亮同學︰因為離家較近,一般有空我都會直接回家跟父母直接進行交流,父母都屬於比較開通的人,所以我們之間沒有什麼溝通的障礙。
03級信計系袁翔同學︰我爸爸幾乎每天都會打電話過來,因此,我們可以說是每天談心。我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情都會直接告訴父母。母親會細心地安慰我,而父親則會給我分析道理。要是有一天父親不給我打電話,那我也會打電話回去的。
03級法律系江濤同學︰我和父母之間的溝通還是比較融洽的,有事時都會無保留地跟父母說,就拿女朋友的事說吧,父母也是有所了解的,他們會正確地引導我,適當地提醒我要保證學習的時間,這樣我也會樂意把他們的建議作為一種參考。我幾乎每個星期都會回家,會報自身的情況,工作、學習、和同學的關係等。
溝通上的障礙其實是父母和子女之間必然存在的一種問題,它會因為年齡的差距、身處時代的不同以及想法的差異而產生,只是或多或少而已。“如果你遇到困難挫折或是有心事會告訴你的父母嗎?”,這樣一個能反映當代大學生真實想法的問題中,我們能看到這一代人中的新理念,新現象。
心聲
我們的老師,他們既是孩子父母,又是同時作為子女,身處在這樣的身分裡,對於這些問題,他們又會有怎樣的想法和觀點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馬春波︰我們的學生在學習上認真刻苦努力提升自己成績的同時,也應該學會關心父母、理解父母,多主動與父母溝通。父母培養我們,為的是看到我們有一天能夠成材。而有時同學們卻不理解他們,甚至會誤解他們,產生了距離感和隔閡。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總有一天會恍然大悟︰天下有一種最偉大的愛,就是父母之愛。
公共基礎部傅曉宇︰對我而言,我是女兒也是母親。在我們這一代,我都是以寫信的模式與父母進行交流。可以說,那時候寫信是主要模式。但是現下時代發展,溝通模式越來越多,學生們覺得子女與父母之間的交流卻變得可有可無了。我看到子女為父母洗腳的一篇報道,感覺這比寫信實在多了,由身體接觸到心靈的接觸。
心理咨詢室滕崇︰現下的這一代大學生由於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和我們這一代不太一樣。父母給予他們的會比較多,使他們產生了得天獨濃的優越感,也沒遇到過什麼挫折,所以就會缺少責任感,不會過多的關心父母的感受以及他們的需求,而父母呢,也會過多的把自己沒完成的願望和想法,強加於孩子頭上,使孩子們覺得自己只是家長的影子和雕刻精美的工藝品。所以倡導“與家人溝通,給父母關愛”很有意義。
大部分同學會選擇用電話、短信或直接回家的模式和家人進行溝通,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挫折的他們越來越懂得用自己的模式解決,或者他們把問題告訴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
在調查中,記者也了解到,大學生雖然自認為關心父母,但他們中的大多數是關心父母的健康和事業,卻很少懂得去關心父母內心真正的需要,他們往往認為,對父母的關心,只是這些就足夠了,從而產生了心與心的隔閡。要和父母有良好的溝通,必須了解父母內心真正的需要,如此一來可以知道父母的生活細節以增加話題。雖然現下大學生可以利用電話、短信等模式和他們的父母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一些想法,但是,書信具持久性,有回味的餘地,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是一種情感的維系和期盼﹗
http://news.nit.net.cn/paper_show.php?id=164
------------------------------------
出發前,與父母溝通,是必要的。
今天,看到了一則留言,我整個震撼到,是的,在鼓勵大家往前衝的時候,我並沒有特別顧慮到大家父母的感受...
這則留言是這樣的(感恩借轉):
恭喜你完成夢想又平安歸國,出門在外「安全」是很重要的,如果有一天,你只生一個孩子,是否也會放手讓他獨自出遊,然後兩個老的在家擔憂呢?出門闖闖固然是好,可是別忘了為人子女應盡的義務。我想現在的青少年看了你的部落格,大家應是羨慕的吧!有誰會想到主角的父母親這一年的生活是如何過的?你有一對很明理的父母,更應該好好孝順他們!
同為人母,我佩服你父母親的勇氣!在你鼓勵大家做好準備出國的同時,也要請他們與父母做最好溝通,千萬不要讓父母親憂心.......
在這則留言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一點鼓勵,一點憂心,及一點責難。
「等你以後當爸爸就知道了。」
這句話,不論我聽過多少遍,都沒有辦法完全體會那感覺,因為,我還沒有擁有自己的骨肉。
溝通,在很多時候,是在認知完全不對稱的狀況下進行的,而我們能做到的最大限度,就是讓雙方都滿意。
一趟打工旅行,我們想要得到的東西,在目前台灣的社會觀念裡,還是有很多人沒有辦法接受。
「不是去讀書不是去賺錢,那就是去玩,去浪費生命嘛!」
這是很多長輩給我們的評語,甚至有很多朋友,即使嘴上不說,心裡,也是抱持著相同的看法...
這種看法不是不對,只是他們對這樣的打工旅行,還不了解。
所以,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讓他們知道,這是個什麼樣的活動。
現在已經有很多前輩回來了,甚至有出書了,這些好例子好消息,我們都可以分享給四周的親朋好友,讓他們知道,這將會是一個健康,並且豐富生命的旅程。
但是很多時候,理智上的認同,並不代表情感上的安心,也許在這種資訊爆炸的時代,父母早就知道這玩意兒了,而且他們也知道,這對我們會有好的影響,但是,他們就是不放心。
「你根本就不會煮飯,去到那不就餓死?」
「你去那裡要住在哪裡?安不安全?」
「帶這些衣服夠不夠啊?那邊的天氣怎樣?」
對我們的父母來說,那是一個遙遠的地方,一個完全不熟悉的地方,所以這樣的擔憂,其實很正常。
當然,我們一樣有義務,要解答父母的所有疑惑,我們必須蒐集資料,吸收整理,可以的話,最好做成一份簡報,向父母報告。
不要笑喔,我當年就有這麼做。
一份完整的年度計畫書,食衣住行聯絡方式緊急狀況的處理等等,我全都印成一小本,然後送到父母面前,一一講解..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父母會有什麼感覺?
「這個什麼都不會的孩子,好像也沒那麼軟弱嘛..」
「他真的好認真,在準備著這樣的一件事情...」
「呼,原來那邊沒有很冷..原來還有朋友照顧...」
而且有時候,善意的謊言,也是必要的。
我的阿嬤,永遠都擔心的要死,所以我總是跟她說:有有,我們大概四個人一起旅行...不過那個時候,其實只有我一個人,淒涼的站在電話亭。
終於,我們抵達澳洲了,定期跟父母報平安,而且報喜不報憂,這大家都懂吧?時間一久,其實父母就會慢慢的放心,而且我那時就特別去弄了一個網誌,只放照片,讓父母可以上網看到活蹦亂跳的自己,他們的憂心,也會大幅的降低。
也許父母不會用電腦?不過我們這些聰明的腦袋瓜,還想不出法子讓父母安心嗎?只是看我們想不想而已..
也許一直到出門,父母都是一張臭臉,但是請你相信我,他們都深愛著你,也許是溝通的不好,也許是準備的不夠,但是,我們都還是有必要,讓他們安心。
天下父母子女,不就是這麼一回事?
現在的父母,都已經後悔了,後悔當初自己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竟敢頂撞父母,現在有了孩子,才知道那份難受。
我也一樣,就算有隻狗有隻貓,我也完全無法想像,到底有個孩子,會是怎麼樣的感覺。
我能做的,就是準備好一切,
充實自己,讓自己更成熟,
完成更多事情,讓自己更成長,
只有這樣,才有資格,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老爸老媽,不要期待我會說愛你啦!那麼噁心的話,聽了會昏倒的,不過,真的很謝謝你們,今後,我會更努力的...
充滿感激的兒子 敬上
PS:
雞婆了半天,最重要的竟然沒有講>"
(本報記者 樊未晨)文章來源: 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 不遠處
http://big5.china.com.cn/education/txt/2008-01/18/content_9551953.htm
http://big5.china.com.cn/education/txt/2008-01/18/content_9551953_2.htm-----
- Apr 01 Tue 2008 10:59
與父母溝通1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