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傳統的攝影世界中,我們必須學習許多關於暗房處理的技術知識,才能自己沖洗出理想中的好照片,但是暗房處理的複雜,讓許多有心研習攝影的人望之怯步。在數位影像紀錄的今日,透過電腦軟體的幫助,不論你是用Adobe® Photoshop® 或是 Ulead® PhotoImpact® ,我們可以輕易地執行許多在暗房中才能處理的工作。這些軟體對於影像處理都有相近的功能,數位暗房的重點在於技巧,懂得了我以下介紹的概念,不管到哪都可以自在運用。

影像對比改善

關於拍攝:天氣有點灰沉,中級的海風,來到苗栗通霄的海邊尋景被這一波波的海浪所吸引,這海灘有一個延伸出去的消波堤,使我可以在側面的角度來欣賞捲起的海浪;觀察到波浪頂的色調有一種碧綠的波動之美,開始讓我有種畫面在腦海裡產生,即將捲起的碧綠波浪會是整個畫面的重心,而前一波潮所流下的水痕紋路則是相當誘人的配角;觀察遠近一些浪頭的拍打狀況,我選擇了靠近堤岸消坡塊的浪頭來取景,以較大的俯瞰角度才不會將白色的水痕聚攏在一起,我以P程式自動的模式來拍攝,半按快門後等待捕捉浪頭捲起瞬間交織出的綠精靈之舞。

後製處理:因為是陰天的氣候,所以拍攝後原圖畫面的色階是趨近於灰階的,我習慣性的先執行了自動對比(AutoContrast)或自動色階(Auto Level)指令看看畫面會有什麼變化,再來決定後續的可能計劃步驟,而執行自動色階 (Auto Level)指令拉大整體色階的對比效果是令人滿意的,波浪頂綠波與白色水痕都能清楚地凸顯出來;接著便是提高那波浪頂所呈現出來的碧綠色調,我使用了海綿工具(SpongeTool)的飽和 (Saturation)功能來加強局部圖像的彩度,調整了適當的筆刷大小(BrushTool)及適當的壓力值(Pressure),來強調出波浪頂翠綠的色調,讓這個部份成為整個畫面的視覺重心。

暗部細節的重現

關於拍攝:大肚山的這片小土坵有一種特殊的味道,坵嶺上的相思樹因為被火燒退了綠葉外衣而顯得更為孤寂,我選擇了這一塊裸露的土層為主景,因為它包含有相當豐富相近色的深沉色澤,與生長在其上的深褐色樹木形成相當一致的寂涼況味;拍攝的取景角度有些逆光,如果對著土層做正確曝光,那麼相思樹的枝幹就會因曝光過度而損失細節,所以我使用了漸層減光鏡 (ND Filter)來降低天空與土層的光照對比差,然後曝光以讓樹枝的細節不至損失太多細節為準。

後製處理:雖然拍攝後的土層成像仍是偏暗,但是數位影像的特性便是暗部還藏有很多的細節,根據後製處理上的經驗判斷,只要透過適當的對比提高仍是可以恢復明度細節;先使用套繩工具(LassoTool)或點選工具 (PenTool)將下半部的土層圈選起來,執行羽化(Feather)指令,給予大範圍的羽化數值(如120個像素的範圍),然後執行自動對比 (AutoContrast)指令,陰暗的土層便能自動調高明亮度,而羽化的範圍也能夠很和緩的接續天空的亮光區,而達到我們正常視覺所見的明朗影像。

亮部色調的加強

關於拍攝:在大肚山都會公園接近夕陽西下的黃昏時分,
我走到遊客較為罕至的籬笆外圍去,在不遠處我發現了這間紅磚牆的小農屋,我很直接的就認為它跟這遠眺海景具有最佳的伙伴關係,當我走近一看它的周圍還種有一叢九重葛,這整個景緻真是絕佳的組合了;我大致安排了一下構圖位置就以風景模式對著天空的雲彩做較大量的測光,在沒有漸層減光鏡的幫助下這樣雖然會使前景的小屋及草地偏暗,但透過LCD觀察曝光結果不至於讓下半部的屋舍及九重葛過於深暗,便可參照前一範例作法恢復下半部多彩的色階調子。

後製處理:至於上半部的天空雲層,與下半部的色調對照起來是偏淡了,所以我用矩形圈選工具選取上半部的天空,給予大範圍的羽化(Feather)數值,然後一樣執行自動對比 (AutoContrast)指令,雖然執行後的效果有加深了一些色彩濃度,但還是不夠達成平衡,所以我再進入淡化指令的對話框,我將對話框中的融合模式切換為「色彩增殖」的功能,整個上半部天空的圖素色量便加深了很多,這樣才能跟下半部的影像濃度產生一致性。

複色調的調整

關於拍攝:大肚山的山坡農地上常可以看見這種“紅毛草”植物,黃昏時刻光線穿透紅色的毛穗時,一大片的亮紅色花海就把空曠的荒野點綴的特別耀眼,只要逆光來拍攝都能拍得好畫面,我特別選擇了一處有高低不同荒田的地方取景,發亮的毛穗有不錯的視覺點綴分怖,那些高低不同的水平線邊坡地帶亦可帶來較暗的色階,讓畫面的調子更富有變化性,而且就我取景的位子這些較暗的水平色階都集中在遠方,由前景望向遠方的份量配置可以有效地展現空間的透視感;至於左上角斜射下的微微光束亦是重要的視覺元素之一,也因為接近光線直射入鏡頭的漫射因素,使得拍攝出的影像如披上了一層薄霧般的灰朦。

後製處理:在電腦螢幕上檢視拍得的畫面,我計劃將之處理成土褐色調來符合「一襟晚照」的氣氛,切換到Photoshop的色版面板來查看RGB這三個色版的黑白色階呈現情況,我發現紅色色板的明暗色階比較能凸顯出紅毛穗的明亮影像,所以我將其他的兩個色版丟到垃圾桶,將留下的單一色版先轉為灰階,再轉為RGB模式做後續的處理;我先執行了自動對比(AutoContrast)指令看看變化效果,原本整體偏淺灰階的色量加重了色階的對比濃度,更能突顯出毛穗與光束的視覺明亮度了;然後我進入色相/飽和度的對話框,將對話框右下角的上色功能轉變成複色調,再調整色相滑鈕來改變成預想的色調,再調降飽和度滑鈕讓色調深沉些,讓畫面呈現一抹昏黃的視覺感受。

整體色調的改變

關於拍攝:在大雪山林道拍攝遠處的山巒時,我俯瞰身旁的山坳坡地鋪種著一片綠色草皮,這裡應該發生過土石崩塌,所以新植了綠草皮來養護斜波地,我觀察到了左右樹林的對襯性,草皮中間的排水導溝由前往下方延伸接續到遠處的林道,這些構圖組織都是滿適合取景的因素,所以我稍微挪移我的取景位置,讓排水導溝的開頭處偏右一點不要正居中央,以風景模式的最大景深求得遠近影像的清晰度。

後製處理:我想改個色調讓它呈現不同的視覺氣氛;曾經整張影像進入色相/飽和度的對話框中執行色相上的改變,但不盡人意,所以我採分區進行的方式,先將綠色草皮用套繩工具圈選起來,再給予大範圍的羽化數值,我共進入了兩次色相/飽和度對話框,特別針對了綠色草皮調整成銘黃色;接著反轉選取範圍,將後半部的樹林改變成嫣紫色調,來跟銘黃色的草皮協調呼應;而為了加強整體色調的視覺濃度,我執行了自動對比(AutoContrast)指令,然後進入淡化指令的對話框,將融合模式切換為覆蓋功能,整體畫面的色彩濃度對比都會相對提高,然後再視自己的判斷調降不透明度的%數值,讓對比濃度不致太平淡或太濃豔;最後針對一些裝飾色調做細節的視覺經驗調整,尤其是整體色調間的調和關係須多加斟酌判斷。


http://www.ecat.sony.com.tw/dis/classroom/prodetail.aspx?CTID={6c602d77-4cda-4284-86e2-c34912861561}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pix 的頭像
    ppix

    XXX

    pp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