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石頭的故事  

前言
上帝最公平的地方,就是賜給每個人相同的時間,一天24小時。很多人抱怨時間不夠用,卻很少去追究為何如此?在工作績效的構成要素中,時間管理就佔1/4 的比重,要如何才能有效運用時間?請記住這個公式:「時間管理=事件順序+時間分配」。

內容
在某一堂課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個玻璃罐,然後拿出一袋鵝卵石放進罐子裡,問學生說,「這罐子裝滿了嗎?」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是」。「真的嗎?」教授接著拿出一袋碎石子倒進罐子裡,再問學生,「這罐子裝滿了嗎?」這次學生們猶疑地答道,「可能沒滿。」
接著,教授再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倒進罐子裡,倒完後他問學生,「這個罐子是滿的呢?還是沒滿?」學生學乖了,都回答「沒有滿」。
最後,教授拿出一大瓶水,倒進看起來已經被鵝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滿的罐子,然後問學生,「我們從這件事,學到什麼重要的功課?」班上一陣沈默後,一位學生回答說,「無論我們多忙,行程排得多滿,總是可以再擠出時間做更多的事。」
教授聽完後,點了點頭,微笑道,「答案不錯,但這不是我要告訴你們的重點。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如果你不先將大石子放進罐子裡,也許以後就沒機會放進去了。」
如果你夠細心,或許已經觀察出,這堂課是教授「時間管理」的課程。如何分配時間,才能夠在有限的時間中,依序放進鵝卵石、小碎石、沙子和水,是這堂課的重點。

.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佔績效1/4比重  
時間管理沒做好,忽略事情輕重緩急的順序,就如同把鵝卵石留到最後,卻放不進罐子裡的道理是一樣的。重要性最高的事情,最後分配的時間所剩無幾,怎可能有工作績效可言?
教授「時間管理」課程經驗豐富,聯聖企管總經理陳蕙兒指出,「績效=工作成果+工作品質+時效+成本控管」,可知時間管理的能力,至少佔工作績效1/4比重。
她舉例說,假如A代表「已成交的客戶」,B是「有希望成為客戶的人」,C是「待開發的客戶」。一位有良好時間管理的員工,分配在A、B、C的時間,就應該是B>C>A,先將B培養成A,再將C培養成B,最後才是維繫跟A的關係,如此才有良好的績效。
對主管來說,時間管理更顯重要,因為主管能處理事情的時間,比下屬更有限。陳蕙兒解釋,一位主管除了要處理自己的事情,還要兼顧下屬的事情,並且確保團隊績效。然而偏偏很多事情,下屬往往是到了無法處理,或是很緊急之際,才會往上呈報,這時已經沒剩多少時間可以處理了。也因此,主管比下屬更需要做好時間管理。
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帝,在領兵出征時,儘管再累,每天睡覺前,一定思考當天的時間運用。「因為時間管理做得好,才有條件談其他管理」陳蕙兒說。

.時間管理第一課:分辨輕重緩急
「時間管理出問題的人,最常犯的毛病就是時間分配不對,沒有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給予每一件事情應有的時間,」中華民國中小企業專業經理人協會理事涂紹懿說。鵝卵石就好比是第一類「重要且緊迫的事」;小碎石是第二類「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沙子就是第三類「不重要但緊迫的事」;水則是第四類「不重要也不緊迫的事」。涂紹懿說:「很多人抱怨時間不夠用,關鍵原因是優先順序搞錯了。」
涂紹懿曾任職於壽險公司,一位同事離職時,把某個從事土地代書的客戶移交給她。剛接手沒多久,代書先生就來電,劈頭不停地抱怨。30秒後,涂紹懿掛掉電話,直奔天母拜訪這位代書先生。她足足花了3個小時,聽對方抱怨過去的服務品質,好幾次她都恨不得站起來,拍拍屁股走人,但還是克制下來。最後總算抱怨夠了,代書先生給她一句話,「合約拿出來吧!我可以簽了。」
為了那位客戶的抱怨,涂紹懿將當天其他約訪一一改期。「很多人最不想碰的就是客戶抱怨,可是客戶抱怨往往是第一類『重要且緊迫的事』,應該第一優先處理。如果壓後,很可能就會失去這位客戶」她說。

.最大時間管理迷思:重要但不緊迫的事
陳蕙兒曾經輔導過一個印象深刻的個案。一位企業家第二代的執行副總,每天都非常忙碌,總是在處理緊急狀況,一天到晚抓著員工跟他一起加班。陳蕙兒到他辦公室一看,「哇!除了辦公桌上堆滿了公文,連茶几上也都堆積如山」陳蕙兒登場怔在那裡。
執行副總坦言,他並沒有區分事情重要性與緊迫性的習慣,一律按事情發生的順序處理,此外又有應接不暇的應酬、電話和訪客,才會導致他經常積壓公文。「員工抱怨他的slow motion(動作太慢),抱怨得要死,」陳蕙兒輔導的第一天,就有不少員工向她訴苦。
陳蕙兒看出他犯了兩大時間管理通病,一是沒有區分事情輕重緩急,二是事必躬親。於是教導他執行目標管理,並且開始授權。
之後,這位執行副總不再親自批閱每一份公文,只檢核每週各部門計畫表,表中詳列每週工作進度,以及即將到期的工作。此外,每月固定開一次主管會議。「結果員工加班時間減少一半」陳蕙兒說。
陳蕙兒指出,時間管理的陷阱,主要出現在第二類,人的惰性往往將「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拖到變成「重要且緊迫的事」。最容易浪費時間的則是第三類,不速之客來訪或者朋友請託,雖然不重要但緊迫,很容易讓你放下手邊工作。最可怕的就是第四類,愛管閒事,交際應酬,對個人工作績效毫無建設性。

.謹守80/20法則分配時間
《80/20法則》這本書提到,在我們所做的努力中,通常有80%的收穫,來自於20%的時間付出;另外80%的時間付出,則只帶來20%的結果。
涂紹懿指出,大部分的人把80%的時間,花在無意義的事情上,卻只留下20%的時間,給真正重要的事情。她舉例說,客戶抱怨的處理,和不速之客到訪比較起來,前者就應該分配到更多時間。
同樣的80/20法則,陳蕙兒則認為,時間應該安排八分滿就好,留下20%的時間處理突發事件。「這樣的分配方式,也可大大減輕工作壓力」她說。

.避免會而不議:準備大綱,準時開始,準時結束
一般人最常浪費時間之處,涂紹懿歸納出五點:1陪客戶吃飯,交際應酬;2接不完的電話;3處理不完的抱怨;4拚命上課,卻沒有吸收;5冗長的會議。
其中,「開會尤其容易浪費時間,不知不覺就會漫無目的地開下去。」涂紹懿表示,一定要事先準備討論大綱,並且準時開始,準時結束,會議才會有效率。
陳蕙兒認為,如果會議沒有規格化,很容易流於「會而不議」,浪費時間。所謂的會議規格化,包含會議形式和開會時間的規格,例如什麼樣的會議應該開多久,出席者應該準備什麼資料等。
陳蕙兒舉例說,有一家資訊業公司,也是經常「會而不議」,而且開會時間冗長。她建議該公司改採簡報(Presentation)的開會方式,會議前一天,所有出席人員,必須將簡報資料交給主席。
有一次該公司開年度預算會議,輪到一位副總經理報告時,才發現秘書小姐幫他準備的資料錯誤百出,數字兜不起來,而他本人又沒有事先預覽,結果在台前被總經理質詢了兩個多小時,臉紅得不得了。經過這次教訓,之後該公司開會效率大增,也節省了出席人員的寶貴時間。
開會最怕遇到有人姍姍來遲。涂紹懿說,愛遲到的人,總是固定的那幾位,可以用「零時間差」和「零榮譽差」的方式處理。
所謂的零時間差,就是針對愛遲到的人,預測他們會遲到多少時間,就把他們的開會時間提前多少時間。而零榮譽差就是,由會議主席決定是否允許那些人遲到,可以容許的遲到時間多長。「過去,我也曾經試過罰款的方式,但是一點效也沒有,零時間差還是比較有效的方式」她說。

.養成記錄習慣,時間管理效果加倍
時間管理有沒有技巧?陳蕙兒強調,真想做好時間管理,最重要的就是養成記錄的習慣。就像寫日記一樣,把每天應該開的會、待追蹤事項、待處理事項,以及上司交辦事項,按類別條列下來,用不同顏色的筆,區分輕重緩急。同時,隨時檢討改善,以提升管理效果。
涂紹懿則是用自己最熟悉的工具,如記事本、各種顏色的螢光筆及便利貼,以不同顏色,將事情按重要性及緊迫性加以分類,用便利貼記錄突發事項的人事時地物,然後貼在記事本上。
莎士比亞曾說過,重重天幕、星子和位於宇宙中心的此地,均有其等差、先後順序及地位。「時間管理無非就是為生活中每一件事情,找到最佳的順序,並給予最適當的地位」涂紹懿說。

.愈會放鬆,注意力愈能集中
要怎樣才能集中注意力,全心在工作上衝刺?其實愈會放鬆,注意力愈能集中;愈懂得不「用腦過多」、「腦筋疲勞」的人,愈能有效率地把事情做好。只要學會工作時間分配法,就能隨時保持大腦的活性度,讓你在不同的工作時間,都能發揮最大戰力。
幾年前《腦內革命》這本書風靡一時,為上班族提升工作效率,作者村山茂雄提到,愈是傑出的運動選手,平常愈會休閒、放鬆。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職棒明星鈴木一朗。一朗以擊球時超強的爆發力聞名。然而,他在打擊區的準備動作,卻給人有氣無力的感覺。

.每天給自己一小時,做最喜歡做的事
許多認真的上班族與企業經營者,為了拼業績「沒日沒夜」地工作。但這是錯誤作法,即使再忙碌,你也必須每天留給自己1小時,做最喜歡做的事。唯有享受這1個小時,工作時才能集中精神、發揮能量。擬定一天該做的事情,不妨先把自己最喜歡的放上去。先給自己1小時,才能擁有精力充沛、能量十足的一天。

.假日充分休息,上班才能全力發揮
日本管理學大師兒玉光雄,曾接受朋友諮詢。這位朋友剛成為職業高爾夫選手。為了爭取表現,他每週7天都進球場,平均每天至少打滿2000個球。但儘管辛苦努力,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練習,這位朋友的球技遲遲沒有進步,為此憂慮不已。兒玉瞭解狀況之後給的建議非常簡單,那就是,這位朋友必須每週休息1天,完全不揮杆。對方照著做,禮拜一丟掉球具,重拾以前非常喜歡的釣竿,不久球技就意外地突飛猛進,排名直往前竄。可見,昏天暗地拚命工作,雖然辛苦付出,卻不一定能獲得同比例的成果。想攀登工作的「高山」,一定得先經過休息的「谷底」。而且,谷底拉得愈深,高山才會變得更高。

.將每天的工作時間,分割成五個區段
根據心理學研究,一個人能持續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超過90分鍾。根據這項原則,上班族不妨將工作時間,切割成五個區段。比如,早上9點上班、傍晚5點半下班的人,扣掉中間休息1小時,實際工作時間大約7﹒5個小時,也就是450分鍾。將它除以5,就是90分鍾。你可以把早上的上班時間分為2個區段,下午則是3個。然後,每個區段之間,都給自己10~15分鍾的休息時間。每個區段之間都要休息,這點非常重要。工作時腦筋的靈活度,早上第一、第二區段,效率最好。所以,必須動腦、想點子的工作,不妨排在早上。反之,單純事務性的工作,就放在下午處理。下午3個區段之中,第二、第三區段交界處,腦袋會稍微恢復活潑,此時可用來解決早上殘留的工作。

.重要的工作,放在星期一與星期二完成
就一星期5天的工作時間來看,基本上從星期一到星期五,腦筋的疲勞程度會逐步遞增。所以,較重要的工作最好排在一週前半,利用腦筋清楚、有幹勁的時候,解決難搞、重點的業務。排定工作時程,這點值得注意。

.將「大目標」分解成幾個「小目標」
目前擁有3萬名員工、全球電子業龍頭老大的英特爾,30年前成立時,只是個只有12名員工的小公司。創辦人安迪葛洛夫從來不好高騖遠,即使有長遠、大型的工作目標,葛洛夫也會儘量把它分成幾個小工作目標,一一加以突破。把工作目標「變小」,並不是看輕員工的能力,而是做更有把握讓員工每次都享受到達成目標的成就感。把工作目標「大事化小」還有一個技巧。那就是變成「每天都有新工作目標」。這樣不只鼓舞員工
士氣,對於提高員工精神集中力,也有非常大幫助。就像馬拉松比賽一聽到「42公里」,會當場腳軟。但不要想「42公里」的問題,而是把目標變成「眼前1公里」,就可降低心理負擔,跑得輕鬆愉快。

.和工作無關的東西,全部從辦公桌上清走
要提高注意集中力,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把可能妨礙作業的因素全部排除。所以,辦公桌上不要放置與工作無關的報紙或雜誌。其次,用過的文具與資料立刻歸檔放回原位,以免礙手礙腳。

.即使必須加班,也不可超過90分鍾
加班時最差的作法就是,傻傻地埋頭苦幹,結果餓壞了肚子、身心俱疲。知道要加班,不妨先吃點三明治之類簡單的食物。經過一整天工作,疲勞已達最高點,此時應避免處理重大或需要耗腦力的工作。然後,加班絕不可超過90分鍾,否則就會影響隔天的工作品質。為了長遠起見,這個原則一定要堅持。

.早上的三個小時,是「黃金工作時間」
根據大腦生理學實驗,我們的大腦早上清醒後的3個小時,最清醒、工作效率最好。因此,不妨把比較需要動腦思考、想點子的工作,挪到早上完成。大部分成功的企業家,都採取這種作法,不信的人可以調查看看。

.利用「紅」與「藍」,進行「顏色刺激法」
辦公桌其實可以呈現不同的顏色。比如,幫電腦製作衣服,沒有鬥志、精神不振時,換上紅色的;有點疲勞、想放鬆一下,就換上藍色或綠色。當然,不只電腦,不同顏色的盆栽,也可達到類似效果。不妨試看看,不論紅色、藍色、綠色乃至於可以鼓舞心情的橙色等等,只要注視30秒鍾,你就會發現顏色確實會改變人的心情。

.用巴洛克音樂自我放鬆
這是許多人的共識,那就是聆聽巴洛克音樂,可以放鬆精神,達到休息的效果。所以,辦公室與家裡,不妨準備一些巴洛克音樂CD,想休息時就拿出來聽一下,便可更徹底放鬆,工作時才能集中精神。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pix 的頭像
    ppix

    XXX

    pp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